“以前,良博院于不少人来说是个夏天避暑纳凉的去处,看文物、了解文化反倒成了附属品。现在,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完全不同于以前了。”钱琴英举了个例子,以前游客来良博院时,大多选择自己随意看看,极少数人会考虑找讲解员,因为担心花钱不值当。“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会主动要求我们讲解,一些现场来的游客还会因为讲解员不够,听不到讲解而着急,这个变化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据了解,现在的良博院日流量高的时候能达到18000人次,平均下来,钱琴英每年要接待超过500批次的游客。
从原来零星的遗址点和文物,到古城的发现,确定了古城的功能和格局,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良渚遗址考古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良渚文化也有了新的定义。为了让文化更好地被传播,文物更好地被诠释,良博院闭馆10个月改陈,于今年6月重新开馆。
“这十年,考古的新发现一次次刷新了我对良渚文化的认知,同时我也看到了人们对文化诉求的改变。”钱琴英说,十年来,考古发现不断更新,面向群众宣传的不断普及,良渚早已不再是地名而已,她成了一种文化的代名词。良博院也不再像90年代末时那样,只为本地人所知晓,如今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参观。
“我是真的很爱良渚,不仅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因为这里是良渚文化的起源地,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我理应有责任去保护、宣传、传承良渚文化。”钱琴英说,“能亲身体会到群众对文化的反应在变化,我是幸运的。这对我是鞭策。我会一直留在这里,因为良渚文化对我的烙印太深了,继续做好我的工作,就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
良渚遗址孕育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前勤劳智慧的良渚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钱琴英在采访的最后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流泪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她从游客对文化态度的转变中,看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相信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就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最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