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晨 报道
李羡唐先生语录
根据中国汉字的造型特点,用毛笔这个特殊的工具,运用传统手法通过艺术构思所形成的这门艺术,叫“中国书法”。
中国画是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等书画工具完成的,是以书法线条为主要特征以运用中偏、侧卧、顺逆等用笔技法和枯湿浓淡等用墨技法,融合诗书画印于一体,通过艺术构思,塑造意境,抒发作者情感的一门平面造型艺术。
画家如果只会描形写生,而不会思想的话,那肯定不是真正的画家。真正的画家应该有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求变心理,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绘画语言。
用画西画的眼光去观察认知事物,用中国画的笔墨去概括表现事物,这两方面的结合是中国画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最具体最真切的解释。
被学生认可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老师,任何一门学课,老师是学生的第一选择。这与学校指定老师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老师教给学生的首要东西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能够看得懂老师的学生才是有前途的。
——李羡唐
中国马文化源远流长,胸怀天下之大气概者方可绘出“骏马奔腾”。宁波就有这么一位书画泰斗在伟大的时代中独辟蹊径,以自学成才的方式,将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渗入到作品中,体现着求真创新的精神。
今年79岁高龄的李羡唐先生将于本月25号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盛大举行他有生以来首次个人书画展。笔者与李先生曾有幸交谈过几次,交流中笔者感受到了这位书画泰斗非常的和蔼可亲,言语中彰显着才气,是一位经历过沧桑,拥有着丰富履历的智慧哲人。在得知李老即将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为此世界侨报对李先生进行专访报道。怀着敬佩之心,笔者踏进这位书画泰斗的工作室,一进门,“开悟堂”三个字赫然在目,墙上挂着几帧书画,一股墨香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李先生的书画作品,其中几副马的作品更是飘逸洒脱,气韵贯通,精气饱满,干净利落,自成风韵...
李先生是一位极度谦虚的艺术家,谦称自己是“草根书画家”。他说他拉过人力车,干过装卸工,造过水库,筑过铁路,修过公路,做过企业的工会干部,当过老年大学的书画教师……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什么好值得夸耀的。
李羡唐的父亲,曾是旧时银行的职员,家境富裕。1943年,李羡唐出生于宁波。童年时他衣食无忧。至今他还保存着一张民国时期评选“健康宝宝”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胖嘟嘟的十分可爱,据说还得了“金奖”。1950年,因为战事,他随父亲去了上海。1952年,因父亲工作调动,他又到了陕西宝鸡。
他在宝鸡读小学。学校附近驻扎着部队。部队里有许多马,他常常在马厩前凝神细看。有一次,一位战士看他实在喜欢,就让他骑马。开始,马不紧不慢地跑,在马背上他畅快无比,又兴奋又激动。后来,马越跑越快,他感到了莫名的恐惧。这时,战士疾追吆喝,马才停了下来。后来,战士告诉他很多关于马的习性和骑马的诀窍。也就从那时开始,他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整风运动开始,他的家庭受到了冲击。他独自留在了大西北。1958年,因为思念家乡亲人,16岁的他,从大西北回到宁波。两年后,由于家庭原因,他被迫辍学。1960年起,他从事体力劳动。刚开始拉人力车,他非常沮丧。看到熟人经过,就把草帽拉得低低的,遮住自己的脸。他觉得自己应该学点东西,不能自甘沉沦。他买过二胡、三弦、手风琴、小提琴、照相机等。尽管,这些高雅的爱好与拉人力车的职业是那么不协调,但也是倔强的性格使然,让李羡唐开始挖掘了他的艺术天赋。
回忆起这段坎坷往事,羡唐先生感慨万千:人遇到逆境也是一种历练,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况且大艺术家们也有类似经历,齐白石先生从小做过木匠,李苦禅先生也曾干过重体力活。
当时,他常驻在江厦桥边。那时江厦桥还是浮桥,经常有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院)的师生来江边写生。他看他们速写,心想:“这样的事我也能做。”他自幼酷爱书画,业余时也喜欢涂涂写写。江边写生的情景再次催发了他对书画的兴趣。于是,他托人制了一块画板。每逢工作之余,就躲在室内进行速写训练。有时候,他侧目凝望门外戏耍的孩子或动作迟缓的老人,不断地涂抹;有时候,他在暗处窥视、描写光亮中明晰的事物;有时,他在泥地上比画。速写多半靠默记来完成,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传统式的捉形训练,给他打下了深厚的美术基础。
拉手拉车的李羡唐非常羡慕这些能潇潇洒洒地背着画板跋山涉水的学生,上苍似乎也关注起这位逆境中奋进的青年。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结识了凌近仁、罗梦石等本地书画界的老前辈,并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和指点。“文革”后,他又在书画名家单克伦、庄亦周老先生的鼓励下,重拾旧好,不仅自己潜心专研,还走上三尺讲台,为弘扬书画艺术而努力。对于一位不是科班出身的人来讲,对于一位长期工作在基层企业单位的人来说,他在艺术上的每一个成功都需要更艰辛的付出。在他保存的书信中,有民革元老毛翼虎先生的,也有著名收藏家、书法家周退密先生及本地名人蒋思豫、郑玉浦先生的。前辈们在信中,满是温馨赞美之词,满是殷切的期望。
从艺之路充满艰辛。他节衣缩食,把零钱都用来购买字帖和美术类的书籍。家里小,又没有像样的写字台。一张80厘米见方的多用桌是他唯一的耕耘天地。买不起宣纸,他用旧报纸、粗草纸代替。最困难的时候,一家四口,挤在17平方米的房子里,桌上,毛笔、纸屑、旧报纸到处都是。夏天,没有电风扇,他汗流浃背,不停地写着、画着。李羡唐的妻子也一直陪伴丈夫左右始终没有阻止他的艺术梦,她知道对于丈夫来说艺术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李羡唐画画之路多波折,秉承信念终获认可。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书画作品频频亮相,多次在市、省、全国及日本展览。1991年3月,由于宁波市总工会推荐,他赴杭州参加书画赴日入选的考核,当时有很多书画家共同竞争,最终李羡唐脱颖而出争取到这一等待许久的机会。谦虚的李老又回忆道:“我之所以被选上,不是水平高,是运气好。”后来在日本静冈县表演,他赢得了日本友人的赞誉。表演后,他还即兴演唱了一曲《北国之春》,迎来阵阵掌声。
出名后的李羡唐在1994年两次被邀请上电视台表演,并接受了宁波电视台的专题采访。《中国交通报》《浙江工人报》《宁波日报》等报刊都曾采访、刊载过有关他的文章。与此同时,充满爱心的他也开始涉足社会公益,用自己的绘画特长为社会服务。他陆续在自己所属的交通系统、市内各学校、厂家、文化馆、群艺馆、少年宫等单位授课,几十年来,桃李满蹊,其教授过的弟子,也成了“后浪”,在书画界驰名者甚多。
退休后,李羡唐担任了宁波政协书画院常务副秘书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书画艺术工作。2004年,他去台湾参加浙江宁波书画院名家邀请展;2007年,他参加民革60周年宁波市委会书画晋京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参观了书画展,并和他亲切合影;2013年9月28日,宁波市书画研究会成立暨会员书画展开幕式在宁波举行,李羡唐被选为会长。该书画研究会成立后,李羡唐带头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和举办书画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为宁波市民革内外的书画家和爱好者们搭建了一个书画交流的平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李羡唐与笔者分享道:“外面现实世界看了以后加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我画的马不是徐悲鸿的马,我画的牛不是李可染的牛,我画的虾不是齐白石的虾,也不是照片里的虾,是我李羡唐的虾。这就是中得心源的作用。”对于作画,李老先要学习研究牛或马的结构,然后用透视的眼光从各个角度去表现牠,设计牠的精彩的动作,再用笔墨去表现牠。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李羡唐不断地超越自己。马本是属于大草原,李羡唐也染上了马的奔放的洒脱、飘逸又不失精气神儿。他不仅画马,也工写意花鸟,用笔豪放泼辣,师古不泥,构图富有新意,讲究细节、情节,在事物的呼应中呈现动感和勃勃生机。他能诗善吟,画作题款,寥寥数行,言简意赅,与画作相映成趣。
李羡唐还有一个喝酒的嗜好。年轻时,拉人力车,在极度苦闷的时候学会了喝酒。现在与朋友们畅饮,是李先生最为快乐放松的时光,高潮时,他引吭高歌,用美声唱法唱起前苏联的流行歌曲。“推推手拉车,吃吃猪尾巴。”他说起喝酒的往事,朋友们常常笑得前俯后仰。但是,于他来说,如此的自我揶揄却暗含着一种激励。
笔者和李先生谈着昔日往事,饮着杯中美酒。谈笑风生中,李先生提笔挥毫,现场即兴创作出一幅朝气蓬勃的飞腾骏马赠予笔者。看着这匹酒后所绘的“神马”,笔者感受到它内在的“韵”乃精髓之所在,就像李先生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中不断策马奔腾、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梦。“笔纵时复横,翰墨伴终生。长恋于斯者,忠贞不二情。”这是李羡唐对自己的题照。一位“平凡”的艺术家在伟大的时代中弘扬着中华艺术文化,开辟着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之路。
李羡唐,1943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从小酷爱书画。自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命运多舛,磨难不断。在坎坷岁月中有幸先后结识了凌近仁、罗梦石、王守华、赵冰人、单克伦、毛翼虎、丁乙卯、庄亦周、王永嘉等甬上书画名家和诗人学者,并以此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遂使书画大进。擅长写意花鸟,以书入画,用笔豪放泼辣,构图富有新意,指墨画古拙耐看。作品参加过各类书画展并见诸于有关报刊杂志,出版有《羡唐水墨小品》,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李先生有好几个头衔: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社友、浙江省四明书画院画师、浙江省文化研究院艺林书画院副秘书长、宁波书画院顾问、宁波书画研究会会长、宁波政协书画院常务副秘书长、宁波书画院副秘书长等。
李羡唐先生部分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