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陕西延安洛川县境内包茂高速公路盘道。 新华社记者 刘 潇摄
上图为抗战时期的延安城。 资料照片 下图为今年4月23日拍摄的延安城。 新华社记者 刘 潇摄
2019年5月7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在宝塔山和延河水的见证下,又一个重要时刻来临——
陕西省政府当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对此,评论指出,陕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今天,延安等4个市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这既是延安发展史上的一次跨越,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追梦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网友“李跃国(一班七八)”留言表达欣喜的心情:“延水河畔欢歌笑语,宝塔山下脱贫换新颜!”网友“宇宙循环无限”留言说:“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将载入史册,这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黑面馍变白面馍,白面馍变顿顿肉!”
5月7日16时55分,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推出题为“喜讯!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的报道,这一新闻很快突破10万 的阅读量,众多网友纷纷留言。来自网友“Judy”的留言简洁明快:“延安继续加油呀!”这条留言收获了1600多个点赞。
“作为一名生在长在延安的‘90后’,我见证了延安二十几年来的变化。”网友“Xiao jiao”的这句话,也收获了一连串点赞。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在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推送的报道里,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赵沟门村村民杨秀峰说:“当时山上就没有树,风沙一刮起来就是黄尘飞满天,人在二三十米都是一个看不见一个。”
中共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老区人民的脱贫之路,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2015年,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延安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如今,从白于山区到黄河沿岸,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间,一幅幅决战贫困的图景徐徐铺开。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截至今年2月,延安全市共有69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清零”,7.07万户、19.5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今年2月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
微博“延安日报”推送题为“延安脱贫,苹果立功!”的文章指出:现如今,延安市13个区县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66.05万亩,农民人均种植苹果面积2.32亩,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2018年产量289万吨、产值128.7亿元,果业收入占到延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南部县农民收入的90%都来源于苹果产业。
新华社客户端开辟专题“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推出了《新“西行漫记”:“洋记者”眼中的革命圣地之变》《我们脱贫了》《鼓舞人生》等报道,在其中一则视频中,慕名来到这里的外籍记者邹凯蒂,敲起腰鼓,走进窑洞,帮果农料理苹果树,见证和体验了延安的脱贫攻坚之路。
对于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网友“康~”形象地留言说:“黑面馍变白面馍,白面馍变顿顿肉!”新华社客户端网友留言说:“这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延安人民真是太值得庆祝了。”
“延安人民用延安精神甩掉了贫困!”
微信公众号“新华社”推出的文章称:延安,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窑洞之火,照耀着脱贫攻坚战的冲锋方向。
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党史读物《历史的转折——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一书热销起来,一年里加印了3次。这本书的作者、延安大学教授谭虎娃说,今天的人们,仍旧渴望从党的奋斗历程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弥足珍贵。
“春天的延安,草木渐绿,生机盎然。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贫困户冯丹俊家的日子,也像这山川一样生机勃勃。贫穷,对于冯丹俊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对于延安市19.5万个‘冯丹俊’来说,也成为了历史。”这段生动的描述,来自微信公众号“陕西发布”的题为《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的报道。文章指出,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激励着广大扶贫干部为了贫困群众能过上好日子而奋斗。
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发布题为《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怎么做到的?》报道指出,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如今正在脱贫路上得到充分体现。4年来,各级财政的60多亿元扶贫资金投入,困难群众“起早贪黑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让延安培育起以苹果种植为代表的一批脱贫产业。
《陕西日报》发表文章《弘扬延安精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陕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全省上下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党员干部奋勇当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贫困群众自强不息,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网友“李瑾瑜”留言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单是延安精神,更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之一。”网友“李树源”留言说:“延安人民用延安精神甩掉了贫困!”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延安精神始终照耀着前行的方向。在延安人身上,奋斗的劲头从未消失。
“脱贫攻坚战没有鸣金收兵”
“‘大囤子圪堆小囤子满,好日子赛过山丹花红。’如今的延安人,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考题。”新华社客户端推送的报道指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延安人的脱贫攻坚战没有鸣金收兵。”
在这篇报道中,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扶贫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扶贫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我们要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整行装再出发。
“我的奋斗还没有结束。”南泥湾村老党员侯秀珍现在每天还要下地干活。当年,侯秀珍唱着《南泥湾》嫁到这里。几十年来,她带着全村妇女上山种树、开沟挖塘。
《陕西日报》的文章指出:“成绩喜人,值得欣慰,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截至2018年底,全省还有贫困县29个,贫困人口77.55万人,其中深度贫困县10个,贫困人口29.26万人。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任务仍然艰巨,工作难度更大。”
新华网发表评论《向着脱贫攻坚全胜再出发》称,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不获全胜绝不能鸣金收兵。放眼全国,在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如今的延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区人民信心十足,正为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奋斗。
网友“彩虹”留言说 :“希望所有老区人民都能早日脱贫。为延安点赞,为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网友“舞動”留言说:“只有勤奋、实实在在的实干,没有攻克不了的困难,幸福是奋斗得来的!”(记者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0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