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996”折射中国社会一大发展变化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4-09 00:00:00  点击:7082  属于:中国新闻

timg (1).jpg

有关“996”工作制的舆论热度,近日因为一个抵制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的“996.ICU”项目再次达到沸点。“996.ICU”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而生病就进ICU病房。“996.ICU”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程序员群体的“过劳状态”,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引发了众多程序员的共鸣。对这个引发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路透社、BBC等西方主流媒体迅速跟进,中国社会新冲突、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等是外媒联想的关键词。但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看,外媒这样的解读却不能说是客观准确的。

对于互联网企业,包括很多其他行业来说,加班不是什么新鲜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中外记者会上讲过一个农民工加班的故事令人动容。李克强总理在东北一个中型城市考察与农民工对话时,一位与总理年岁相仿的农民工告诉总理,他的希望就是多加班、多挣钱,因为家里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需要供养。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劳动者就是这样靠着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和家庭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也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奇迹。

落后挨打和穷苦挨饿的历史,激发了中国人追赶先进、实现现代化的壮志雄心。在人口素质不够高、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的阶段,为了追赶世界,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高强度人力投入取得了比较优势。在社交平台quora(美版知乎)上,有外国网友发布的“996工作制在中国很普遍吗”的问题引发热议,一些在中国有工作生活经验的外国网友感慨,很多中国人岂止是“996”,甚至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中国人太勤劳了”。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发展成就背后,是中国人超出国际社会想象的辛劳与付出。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在变化。虽然加班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但绝不意味着加班文化值得鼓励。恰恰相反,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超长加班、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是不被认可的。中国的劳动法早就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发展模式,都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转型升级。仅靠堆积人力成本已经很难让企业脱颖而出,建立在挤压劳动者时间和精力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只会竭泽而渔。与此同时,中国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自我发展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人们不仅满足于生存需要,而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尤其需要重新思考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模式。如果用所谓“狼性文化”“拼搏精神”美化包装过度加班,难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的发展终究不可持续。(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