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学院的双重体验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3-08 15:14:33  点击:6983  属于:中国新闻

2018年4月20日,南犹他大学孔子学院举行开放日活动。图为作者(右四)在活动上的留影。

“我刚到美国南犹他大学孔子学院的时候,不太适应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每做完一件事,都像在游戏里费尽周折终于打通了一关。”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李璐这样回顾曾在美教汉语拼音的最初日子。

换个视角看世界

去年2月,李璐如愿成了南犹他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开始了为期1年的工作。

谈到和孔院的缘分,李璐告诉笔者,在本科阶段学习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让她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兴趣。考上研究生后,李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她想,如能实现,不仅可以训练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而且还可感受文化差异,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入学后不久,李璐便在学校国际交流处报名参加了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我想换个角度看看世界。”李璐说。

茫无头绪到迎难而上

在南犹他大学孔子学院,李璐要兼顾教学和行政两方面的工作。这些对她来说,在国内可以轻松处理的工作,换到陌生的环境里,就变得困难重重。

李璐坦言:“刚开始处理这些行政工作时,还不习惯当地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之他们说话语速很快,让我有种每天都在进行英语听力考试的感觉。”教学工作也让她初次体验到老师的辛苦。她说:“第一学期负责小学课后班,第二学期增加了社区成人班的授课和针对中文高水平儿童的教学辅导。由于没有教学经验,我需要提前反复试讲,并根据此前课程的反馈及时调整课案,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孔子学院很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工作上我要和学校的国际交流处、当地中小学的中文班和各国留学生沟通交流,合作策划文化活动,比如中国新年、孔子学院周年晚会、孔子学院日等。”不善于人际交往的李璐面对这些工作感到焦虑疲惫。

“前任志愿者们都很优秀地完成了工作,他们于我而言是榜样,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我想把这种压力转变为攻克难关的动力。”李璐总结出了一套解决办法。她认为心态十分重要,需要以平和地去处理各种事务。“我一开始常常否定自己,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弥补工作上的缺憾,那时候真的挺难受的。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并不能解决问题。”因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需要时间解决,她给自己设定了两个月的过渡期来融入新环境。

从学生到老师

“小时候,我并不想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没想到高考时阴差阳错考取了师范专业。”在没有被选派成为汉语教师志愿者之前,从小乖巧认真的李璐认为“教学”是一个重在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老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界限明显。

成为孔子学院的教师后,这种观念发生了改变。“教中文,我有母语优势,加上受过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训练,可以担任起汉语教师的职责。外国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方面,他们对我教育方式和备课内容的反馈,也使我受益颇多。”她说。这种经历让李璐对知识的传授有了更多的思考,认识到教学应该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每个人是老师,也是学生,这两重身份是平等的,通过交流,双方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工作让李璐对学习有了新的感悟。“到美国后,发现有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那样的情境下,我的心态发生了改变,我想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点什么,还会思考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李璐说。

曾经不喜欢教师职业的李璐,已经将对外汉语教师设定为自己的职业规划首选。她说:“这个经历让我找到了当教师的乐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08日第09版 李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