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宇来说,昨天(19日)的元宵节怕是很难开心的度过。
一切源于一场见义勇为——2018年12月26日晚,赵宇在出租屋听到楼下有人呼救,前去了解情况。他看到一女子正被一男子掐住脖子,便上前拉开。一番拉扯中,赵宇踹到男子腹部。
这一脚,让赵宇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警方刑拘了14天。现在,他正担心即将面对的对施暴者的巨额赔偿,以及有可能进一步的刑事制裁。
“如果我被抓了,他们娘俩该怎么办?没有经济来源,还要面对巨额赔偿,不敢想象。”
疑惑
按照赵宇的说法,当天深夜,他正在家中陪妻子待产,忽然听到一名女邻居呼喊“强奸、救命”,下楼查看时发现“那个女孩快被掐死了”,便上前制止。
事后他才知道,施暴男子姓李。李某在被拉开的过程中,死死地掰着赵宇的3个手指。由于另一只手被劝架的女孩拉住,腾不开手的赵宇只能踹了李某一脚脱身。
转折发生在3天后,李某报警,赵宇被福州市公安局晋安分局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在看守所的第二天,赵宇的儿子出生。这让他很愧疚,也很难理解,“我想不通。我明明是去救人的,为什么反成了故意伤害呢?”
然而,李某却不承认自己“实施侵害”。他告诉媒体,自己在被赵先生踹伤之前,只是站在女住户家门口,“站在那里玩”,他也不知道赵先生为何无缘无故的要踢他。之前在媒体的采访中,他则要求记者“晚一点打过来,他们在这边打麻将听不见”。
目前双方各执一词,福州公安目前表示正在核实。可是,本案发生已将近两月,对于一个存在多位证人、明显具备现场暴力痕迹、受害人有明显伤情的案件,当地警方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立案处理呢?
很多网友也疑惑:邻居小邹和施暴者李某是什么关系?赵宇属不属于见义勇为?李某属不属于强奸未遂?赵宇一开始为什么没有被警方要求做笔录?警方认为赵宇涉嫌故意伤害罪的刑拘事由是否充分?李某是不是仅仅就是无辜的受害人?自称“二级残疾”的李某怎么能打麻将,还能开车?
这一切,显然需要福州警方一个充分的解释。
防卫过当
一种可能是,警方认定赵宇在制止侵害的过程中,超出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构成了“见义勇为过当”,并涉嫌故意伤害罪。
类似的案件不少。2014年,在深圳,保安宋某图谋猥亵女网友刘小姐时,恰好大学毕业生小涂等人经过。在救助刘小姐的过程中,双方发生推搡,小涂踢伤了宋某,随后被警方刑事拘留。这和本案剧情类似。
古人云:“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道德约束。在现代社会,见义勇为往往被定义为,不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在内心良知和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的驱动下,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荣誉,冒着较高风险做出的积极合法的救助行为。
从法律上来讲,见义勇为属于典型的正当防卫。我国《刑法》明确规定: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遗憾的是,这条立法上明晰的“正当防卫权”,在司法实践中却控制得非常严格,很容易滑入“过当”范畴。相关的讨论,在2017年的于欢案和2018年的昆山龙哥反杀案中大量出现。
岛叔的观点是,只有在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明显超出必要限度,会造成他人死伤等重大损失,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时,才能认定为防卫过当。
对于赵宇的行为,应当站在一般人的正常理解和可能反应上,进而判断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可惜,恰如法学教授劳东燕指出,她在研究正当防卫制度时,得出的唯一结论是:在现有的司法导向下,普通公民遇到不法侵害,千万不要防卫,最好的办法就是逃跑。一旦防卫,要么被对方打死或打伤,要么就是自己进监狱。因为现有的正当防卫制度,根本就不是站在防卫人这一边,而优先保护的是不法侵害人。
制度
对于赵宇的遭遇和李某的逍遥,不少网民总结为“见义勇为十四天,强奸未遂打麻将”。这样的调侃,绝不能只当成一句笑话飘过。
就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赵宇的行为阻却了李某的不法侵害,保护了邻居小邹的人身权益,构成了正当防卫。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他踹了李某一脚,很难说超过必要的限度。赵宇不是“天残脚”般的武林高手,他很难预料到这一脚会构成李某的“重伤二级”。
只不过,目前刑法层面的制度设计,显然抬高了正当防卫的“门槛”。这已经导致了多起类似赵宇这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也使得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习惯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态度,束缚了见义勇为者的手脚。
首次提出制定公民救助保护法建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施杰2018年曾坦言,见义勇为美德的消亡,更多的是基于各种客观因素,使得人们有一种“愿意出手相救却担心背恶或反受牵连”的忧虑,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开始抱着“我做了好事会招来无数麻烦”的心态,更糟糕的是,这种情绪正在社会上弥漫开来。
毫不夸张地说,“见义勇为十四天,强奸未遂打麻将”,显然是一种“恶的示范”。
常识
也有律师指出,赵宇应该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在制止犯罪嫌疑人继续侵害他人的犯罪行为时,采取的度一定要把握准确。通俗来说,就是见义勇为要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
可是,在紧急情况下,要求赵宇既能解救邻居小邹,又要制止施暴者李某,还要精准把握好自己这一脚的力度,踹开坏人还不能踹伤,是要求赵宇先做一遍物理上的力学研究么?
这样的见解,实际上陷入了法条的本本框架,大大有违了常识。
什么是常识?常识是特定社会中人性、人心最本源的形态,是社会需要的最低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共识,也是现代法治不可或缺的人性基础和人民基础。
进一步来说,见义勇为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大力鼓励和提倡的行为,法律应当让见义勇为者放下思想包袱,而不是有所顾忌,畏首畏尾。
之前有很好的例子。在2017年的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中,面对肇事者家属提出的60万元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朱振彪作为普通公民,发现违法行为,挺身而出,予以制止,属于见义勇为,旗帜鲜明地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令人欣慰的是,在刚提到的的深圳案件中,深圳南山检察院对小涂涉嫌故意伤害案作出不批捕决定。在本案当中,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也作出了不批捕决定。
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因此,检察院作出的不批捕决定,应当对立法者有所触动。
很多国家对本案的争议有明确的立法。如《新加坡刑法典》第79、80条规定,任何人善意地认为其依法实施的是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不具有犯罪动机或意识,以适当的注意与谨慎,并以合法方式和合法手段实施合法行为而产生意外或不幸,不构成犯罪。《瑞士联邦刑法典》第33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人由于可原谅的慌乱或惊慌失措而防卫过当的,不处罚。
法律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强好人所难。
舆情
除了对赵宇14天的刑事拘留,福州警方还有一个细节引发了网民的热议。
昨日福州警方回应称,“舆情发生后,各级部门都在积极地应对处置”。很多人反问,如果这件事不发生舆情,是不是就不要积极应对了?
岛叔此前也说过,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产生着强烈的共存共振。现实中细微之事,通过网络放大和扩散,很可能在现实中影响巨大。再微小的声音,再微妙的围观,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形成时代的回响。
这也形成了舆情通常的发生路径:事情发生后,当事人求助无门,然后事情在网上曝光,引发媒体和网友关注,进而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结果是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公安机关身处执法一线,类似赵宇案引发的涉警舆情,传播快、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对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具有重大影响。福州警方积极地应对处置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应对舆情不是目标,重要的还是在解决好反映的问题上下功夫,规范执法,取信于民。
结合中央政法委提出的舆情处置“三同步”工作要求来说,依法办理才是前提和基础,而不是回到“先把人关起来再查案”的办案逻辑。
再回到本案一开始,赵宇的见义勇为行为构是否构成故意伤害,警方需要依法确认。如果李某就此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法院也应该依法确认。而不是如媒体最新披露的李某给赵宇父亲电话里说的那样,调解后可以将赵宇三至七年的刑罚,降低到一年半到一年,“看能不能不判刑“。
诚如《人民日报》所言,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包括网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对赵宇案的关注,或许眼前会让福州警方一时难堪,但长远来看,这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见义勇为风气,以及改善完善法律制度,难道不是利莫大焉?
来源/侠客岛 文/蔡斐(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