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遭寒流入侵(图片来源:新华网)
美国人民和澳大利亚人民正在经历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截至当地时间1日,由极地涡旋带来的极寒天气已经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造成21人死亡。而路透社则警告称,在这股寒潮过去之后,美国部分城市的气温会突然上升近30℃,如此快速的升温过程可能会导致融雪洪水等灾害的发生。美国气象学专家杰夫·马斯特斯(Jeff Masters)直言,美国将迅速进入“春天”。
而在南半球,澳大利亚正被热浪折磨,南澳部分地区的气温升至49℃,打破过去80年的纪录。飙升的空调使用量导致了电力故障,炎热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数以百计的蝙蝠因为天气太热而从树上掉了下来。
人类似乎迎来了一个极端天气时代,而科学家将其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澳大利亚正在遭遇的热浪,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证据。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将极寒天气视为全球变暖不存在的最大证据。他甚至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美国太冷了,想要全球变暖回来”,言论引起舆论哗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官方推特立刻回应称,冬季风暴不能证明全球变暖不存在,总统混淆了天气与气候两个概念。
事实上,北美地区这一轮极寒天气,恰恰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暖,北极附近地区的变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区快两倍,这种“北极扩增”在冬季尤其明显。暖湿空气侵入北极圈时,削弱了极地气旋的威力,将原本被极低气旋控制在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团推向欧洲、亚洲和美国。
特朗普是不是故意混淆视听不好说,他坚持气候变化不存在、坚持退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背后,则有其政治目的。首先,《巴黎协定》是奥巴马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退约”是特朗普执政过程中“去奥巴马化”的必然;其次,只有否认气候变暖的存在,才能为特朗普政府“松绑”传统能源产业的行为找到理论基础,为这些产业在美国的复兴和扩张建立政策基础,兑现其“美国优先”的承诺;再次,通过传统能源产业的复兴和扩张、实现更多就业,进一步稳固共和党的“基本盘”,为2020年竞选连任打下基础。
除了国内利益的考量,美国更是将气候问题作为掌握未来清洁能源规则制定、甚至是未来经济发展话语权的一张牌。美国一方面担心减排会对美国的经济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害怕气候协定形成的国际机制会对美国形成制约和挑战,将美国排除在新能源创新的技术之外。因此,将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作为美国履行减排义务先决条件,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要高价”策略 ,不过是不想放弃领导权,但又不想真正减排的借口。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由于涉及人类生存前景、经济和能源安全以及复杂的利益分配,越来越成为大国争夺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新领域,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博弈已经成为在全球治理中争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一部分:对欧盟来说,打造欧盟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规则制定权,构建欧盟的国际主导权尤为重要;对基础四国(巴西、南非、中国、印度)来说,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之间的矛盾;对小岛国集团而言,气候变暖更是直接与国家存亡挂钩。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气候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共产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本应属于利益共同体。各国均有必要反思现有的气候政治立场,放下话语权的争夺,撕掉不想减排的伪装,放下纷争,寻求共识,为打破僵局寻求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避免人类唯一的家园真的陷入冰火两重天的灾难中。(人民日报海外网 戴尚昀)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