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区 新华社发
新年伊始,岭南城乡“迎春花市”一个接一个。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巨轮驶过第40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亲临广东视察,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决心,为广东新一轮改革创新注入澎湃动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排头兵使命。站在新的起点,广东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和决心,破坚冰,涉险滩,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力推“争先”向“争优”、“体量”向“质量”转型。
紧抓创新决胜未来
回首40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广东先行先试一马当先,经济总量占全国1/10,29年蝉联全国第一。进入新时代,一路领跑的广东率先触及粗放发展“天花板”,改革进入“深水区”。“第一经济大省”重任在肩,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后,广东省委迅速部署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认清省情,居安思危,坚定信心,接棒发力,以更高站位承载使命,以非凡担当迎难而上,撬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在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上有新担当新作为。”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向全省发出了号召:“抓住面对历史担当的责任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着力点、人民期待解决的关切点,破解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瓶颈。”
去年初,广东着眼整体协调,强化系统集成,优化制度供给,梳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揽子推出18项深化改革目标,涵盖经济、文化、农村、民生、党的建设、行政管理、民主与法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
围绕“放管服”改革,广东“刀刃向内”,大刀阔斧地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数字政府”,力争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
“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免预约、零见面、全天候、高效率,让群众办事如网购一样便利。”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说。
去年5月,“粤省事”手机小程序问世,被老百姓誉为 “指尖神器”。9月,新版“广东政务服务网”亮相,前端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线上线下融合,成为“航母级”在线服务平台。全省85%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于璐巍感慨:“从拿到保监会批文到办好营业执照,只花了3天,原以为至少要等两周呢!”
紧抓体制机制创新,广东各地重拳出击,纷纷推出清单管理、权力监管、诚信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举措,涵养政治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如今,广东省六成多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或委托管理,92%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
走访南粤各地,记者惊喜地看到,“一门式”“一网式”“一站式”已成政务服务标配,办事大厅窗明几净,少见“排长龙”现象。而最新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广东日均新设企业2790户,再创新高。
办事“堵点”减少,创业劲头高涨。此消彼长,彰显了一个道理:“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是广东能够先行一步的绝招;以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将是广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法宝。”
顽强挺进高端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老话题,“重头戏”。
经过连年“腾笼换鸟”,广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预定目标仍有距离,“三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企业还为数不少。这种产业格局不改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广东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脱虚向实”,“铸芯造魂”,立足自主创新,争夺产业高端。
整合广州、深圳、东莞等市产业、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携手港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从规划图上可以看到,这条“走廊”可谓群星璀璨,聚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无人机、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众多新兴产业,包括腾讯、大疆等创新型龙头企业。苹果、思科、富士康、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也纷纷落子于此。
在珠江西岸,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等市发挥制造业优势,分类施策,协同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让“广东制造”升级“广东智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去年9月,广东颁布“实体经济新10条”,进一步减税赋、降成本、助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心剂”。预计3年内,广东企业可再降低直接成本2000亿元。今年1月7日,广东出台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目前,广东创新能力持续走强,产业“高端化”活力迸发,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未来两年,广东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16%,初步建立具有一定优势的现代经济体系。
携手打造一流湾区
“融入大湾区”“对接大湾区”,广东各地满怀激情,张臂扑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潮。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时代国家战略,为广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在交通、产业、物流、信息等发展领域同时按下“快进键”,谋划大湾区的设施“硬联通”与机制“软联通”。
大湾区,大交通。
空中俯瞰,珠三角水网纵横,跨海大桥、过江隧道、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人来车往,日夜赶工,建设立体交通网,争取早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
这是一幅与时间赛跑的“建设图”:去年4月中旬,横贯珠江口的深中通道桥梁工程项目开工;5月19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启用;5月25日,连通广州与东莞的虎门二桥全线合龙;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10月24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一道道路桥“大动脉”,横跨珠江两岸,将珠江入海口喇叭状变成“A字型”。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坐高铁从香港西九龙到广州南站、驱车从澳门到香港均缩短两三个小时。而统计显示,珠三角城市与香港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服务业投资额分别增加0.2%和0.7%。
大湾区,大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打破“经济条块化”与“空间破碎化”,重构城市群之间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协同治理机制,从城镇体系转向湾区集合,从“强中心”格局转向“网络型”格局。
2017年,深圳与香港签约,合作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广东自贸区引进创新型金融、类金融企业已超过6.3万家。全省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资金13.87万亿元。
珠三角城市陆续调整规划,延伸辐射半径,与大湾区规划纲要对接。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大“城市组团”摩拳擦掌,携手争夺“团体冠军”。
大湾区,大开放。
背靠内陆,面向大洋,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走出去”“引进来”,对接全球资源,赢得发展主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广东将携手港澳共同谱写对外开放新格局。
去年4月,腾讯云宣布,在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印度增设的4大国际数据中心,为区域内用户、出海企业提供云计算产品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案。至此,腾讯云已在23个地理区域运营42个可用区,面向全球开放服务。
昔日单个企业“闯世界”,如今全产业链“输出去”,广东企业“走出去”方式正在改变。比亚迪、康佳、美的、格兰仕、广汽等企业越洋过海,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稳步拓展全球市场。迄今,广东在境外企业达7000余家,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日,广东又公布了扩大对外开放新政策,涵盖市场准入、财政奖励、人才支持、用地保障等10大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焕波认为,这里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也将为亚太地区经济注入强大活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
变“短板”为“潜力板”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发展最大“短板”。
经过多年接力攻坚,广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但欠账依旧不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广东转变思路,分类规划,整片推进,精准出招,力求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难题,补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短板”,走出“富在广东穷也在广东”的窘境。
——调整区域发展格局,优先保护,优化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广东明确“一核一带一区”3大板块,即珠三角核心区,坚持环境优先优化发展;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坚持发展中保护;粤北生态区,坚持保护中发展。对三大功能区精准施策,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
设立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划定连片核心区,筑牢岭南生态屏障,齐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让一些山区市找到了发展定位,不再在“工业立市”与“农业兴市”之间摇摆。
——连片推动乡村振兴,全域整治,农旅结合。
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广东启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开发特色产业、活化人文资源、带动连片脱贫。省级财政为每个示范片划拨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弥补农村投入不足。
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广东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去年,广东启动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规划修建“最美海滨公路”——1600公里滨海景观公路,串联14个沿海地级市,连接广府、潮汕、客家及港澳4大文化圈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抓牢基层党建龙头,提升能力,创新发展。
“不要钱不要物,只要好党员好干部。”广东回应基层群众呼声,以党建为统领,重心下移,固本培元,增强党员先锋意识和治理能力,带动资源、服务、管理深入基层,涌现出“党建+产业发展”“党建+基层治理”“党建+服务群众”等发展新模式。
党建引领,精准施策,创新路径。广东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基层治理成效明显,一批生态型、文化型、智慧型新农村初露端倪,呈现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新时代,高起点,大作为。
广东“补短”已换挡提速,转入“快车道”,昔日“短板”正在变为“潜力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31日第01版 记者 刘磊 刘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