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创业 紧跟中国发展(商界传奇)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1-17 17:02:23  点击:7133  属于:中国新闻

图为刘鹤君(左)与埃及助理一道,按设计图纸检查工程进度。

黝黑粗糙的皮肤,略带沙哑的声音……初见之时,生于1986年的刘鹤君笑称自己长得“很着急”。自2009年来到埃及至今,从华人鞋厂打工起家,到卖自制中国食品赚得“第一桶金”,再到投身建筑行业,闯出一番天地,刘鹤君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80后”海外创业之路。

回首十年,刘鹤君说,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是这一系列转折背后不变的主线,也是最坚实的依靠。

艰难时刻坚定“逆行”

刘鹤君办公室所在的写字楼,位于开罗主干环城路通向繁华商区马阿迪的入口处。落座聊起为何坚守埃及长达十年,刘鹤君立即起身,带记者走到阳台,指着500米外的城市中央购物广场家乐福说:“这个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2011年初曾是中国政府撤侨的集合点。”

2011年1月,埃及爆发大面积民众反政府抗议活动,局势紧张,包括华人在内的大量海外游客滞留当地机场。中国政府闻讯后,迅速在1月31日上午派遣包机前往开罗,开始成批撤回中国同胞,45小时内共派出8架飞机,接回近2000名受困中国公民,其中就包括刘鹤君的岳父母。

“经过一番激烈的家庭讨论,最终刚进入一家华人鞋厂打拼的我和夫人选择留下。”刘鹤君回忆说,岳父母决意回国的理由不无道理,各渠道反馈的信息指向同一个结论,埃及政局动荡恐难避免。

“不过,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形势,反而倾向于‘危中有机’。”刘鹤君认为,任何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需要发展经济,扩大商贸,且中埃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

2010年起,性格外向、兼职埃及东北华商总会的刘鹤君成为中国驻埃使馆的“领保联络员”。初下坚守决心后,刘鹤君多少还是有些担心,但与使馆相熟外交官的交流让他更加坚定。

刘鹤君说:“使馆外交官,尤其是领事官员真诚的话语让我更有信心——‘中埃友好合作有着扎实深厚的基础,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不建议你留下,但若你真的留下,国家就会尽到应尽的责任’……”

据本报记者了解,正是出于对中国外交及中埃关系的信心,埃及最动荡的3年间,仍有超过1万名中国人选择留下,其中不乏以华为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及机构。

刘鹤君表示,同胞们的坚守,带给他的不止于守望相助,更是互利共赢。刘鹤君看到这些留守人员食品采购遇到困难,毅然发动妻子,转行做餐饮,先是两口子在家蒸包子、包饺子,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提供中餐成品、半成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我能挣到第一桶金,说到底是依靠同胞们患难时刻的相互帮衬。”刘鹤君感慨道。

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2013年,刘鹤君夫妇的餐饮生意随着埃及局势日益稳定,华人数量稳步回升,比前几年愈发顺利。恰在此时,刘鹤君做出一个令身边朋友意想不到的决定——转行投入建筑行业。

“转行,且几乎是180度,很多朋友都开玩笑问我是不是疯了,但当时我已认准了这条路。”刘鹤君对记者说。

除埃及中餐原材料难寻、餐饮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外,改行主要在于,埃及政局趋稳恰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中国投资者对埃及重拾信心,其中很多投资者初来或重回埃及有办公设施的建设装潢需求。

“阿拉伯施工队‘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及部分工人的惰性,让推崇效率优先企业文化的中国企业很不适应,国内施工队因签证政策限制和国情差异‘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就为当地中国承包商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刘鹤君说,他在那时成立诚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强调以诚信为本,以针对埃及建筑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初衷是给中埃两国业主吃定心丸。

在刘鹤君看来,诚信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首当其冲的应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按工期准时完成工程项目。

“无论出现多少意外状况,刘(鹤君)的团队都不会出现拖延工期的情况。”与刘鹤君合作多年的埃及高级工程监理马赫穆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某公司开罗写字楼精装修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开工日期去年6月中旬,竣工日期当年9月底,由于施工场地旁边有其他公司办公,所有工作只能在晚上和周五、周六(埃及人的双休日)进行,但最终刘鹤君团队克服夜晚施工的困难,按时完工,得到业主的赞许。

牢记“共商共建共享”

“最开始包饺子就我和夫人俩人,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一夜忽想起身为开罗某区副区长的邻居夫人、女儿爱好中国美食,便邀请他们俩第二天下午过来帮帮忙,没想到对方反以此为乐,日复一日整整陪了我们快一个月,这或许是我最早的本地化经营吧。”刘鹤君说。

在刘鹤君看来,作为民营企业家,面对复杂的海外营商环境,只有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真正入脑入心,才能够巧借外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你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需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那时工地上70%的工人都是中国人,埃及人只占30%,而现在这一比例正好颠倒过来。”追随刘鹤君5年的埃及助理哈立德回忆起初到公司时的情形,感慨道,当时公司在工期压力下,往往出于沟通成本等考虑,使用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施工团队,尽管中国同事专业水准较高,但人数受制于签证政策与人工成本,且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不时引发“抢埃及工人饭碗”的误解。

随后,刘鹤君开始提高雇佣当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并逐步将哈立德这类表现良好的埃方雇员提拔至项目负责人助理等重要管理岗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哈立德表示:“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技术又收获了友谊。我非常喜欢和有诚信又勤奋的中国人合作,他们的高效和对工程质量高标准的认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17日第08版 本报记者 曲翔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