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从改革发源地到创新新高地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9-01-04 14:13:42  点击:7154  属于:中国新闻


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上,观众正在体验VR星空。许庆勇摄 (人民图片)


图为龙腾小岗。 吴晓泉摄

中国声谷跨界合作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工程师对机器人“小柔”进行声学视觉等方面的系统集成。


图为凤阳小岗村档案馆。王家国摄

冬日暖阳,晴空万里。2018年12月18日,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安徽省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这是对小岗村的褒奖,是对安徽“争做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的褒奖,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的体现。习总书记希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中国新发现·安徽故事》来到安徽省调研,亲眼目睹安徽改革创新的丰富成果,亲身感受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气象。

农村改革,改出时代先锋

作为中国地理与文化的南北过渡地带,安徽人民具备地缘与人文的天然优势,兼容并蓄南北文化之长,革故鼎新开历史风气之先。今天,小岗村成为安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符号。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40年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成为了安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1978年11月的一个寒夜,小岗村18位农民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死”立下了“生死契约”,按下红手印,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这一夜,小岗村的干部和村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在贫困中求索,在艰辛中自强。1979年是小岗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即使是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小岗村仍然取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3万斤,相当于前十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达350元,是1978年的18倍。

“分地”分出来的是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然而低产的小块田却让村民鼓起了肚子鼓不起钱包。2004年,沈浩调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挨家挨户拜访,说服村民加入土地流转队伍,共同推动改革,一起致富。大力推动改革。他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当年按下“红手印”的成员之一严金昌老人就流转了全部土地,投身第三产业,在家里经营起了农家乐饭店“金昌食府”。提起自家产业,严金昌十分自豪:“我准备在后院的空地上再盖一栋三层小楼,建特色民宿,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

小岗村委会主任周群之说:“2017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分别增长20.5%和12%。截至目前,小岗村土地流转规模已超过8800亩。”

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小岗村成为改革的一声“惊雷”。然而,小岗村在“一夜越过温饱线”之后,却难以“迈进富裕门”。和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一样,小岗村面临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农业效益不高。小岗村二次改革迫在眉睫。

据介绍,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蹚路”。象征土地确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让小岗人领到“红本本”,吃下“定心丸”。

通过“公司+品牌”等形式,小岗村将有形、无形资产折算成数千份“个人股”,发到每一位小岗人手中。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实践探索,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生动体现。

2016年,小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680万余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820万元。从“户户包田有地”变成“人人持股分红”,今年小岗村村民领到了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每人350元。

“今年数据还没出来,但是肯定能超过这个数。”村委会主任信心十足。严金昌脸上洋溢着笑容:“从当年的人人分地到现在的人人分红,我们从村民变成了股东,分了集体的红,享了集体的福!我们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着小洋楼’。”

科技创新,创出强大引擎

从世界上第一台VCD到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从中国声谷到科学岛,从太赫兹到全超导核聚变,从初显雏形的量子一条街到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40年来,安徽科技创新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省。

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秉承创新基因,安徽形成人才高地。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省始终大胆实践,创新步伐加快,在科技创新领域领跑全国,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2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汇聚4817家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4.6万人,智能语音、机器人、量子通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安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创高地、人才高地。

安徽省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

2018年12月14日上午,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成立和聚变堆园区建设启动大会在合肥召开,这是合肥的第四个大科学装置,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合肥将建设国际领先的超导磁体和主机偏滤器两大研究系统,解决聚变能利用从试验到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安徽,代表中国在量子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也是在安徽诞生。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孔伟成介绍,这是量子计算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对大型量子芯片的精准测控,有助于充分发挥量子芯片性能优势。潘建伟因为量子领域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改革先锋称号。正是因为潘建伟等一大批科研人员的推动,因为中央与安徽地方政府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中国在国际量子通信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

安徽,代表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世界水平。科大讯飞副总裁胡国平表示,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目前,在语音合成、识别、评测等领域,科大讯飞都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合肥高新区工委办副主任王邦春介绍,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依托科大讯飞全球领先的语音技术与应用,成为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他说,中国声谷独一无二,代表了中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强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大器“皖”成,追求高质量发展

发展没有止境,小岗仍在努力。严金昌虽已年逾古稀,然而提到改革,话语里依然有着满满的“闯劲”:“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只有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才有好发展,好日子才会越来越近。”他还希望能将勇于改革的传统传承下去:“我要求我的后辈们要胆子放大一点,办法放多一点,进一步把我们在农村的事情干好,做大做强。”

2018年3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举措,推动全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8月,安徽省长李国英在滁州高教科创城、苏滁工业园调研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量子一条街已经初现雏形。在合肥高新区,不少量子公司在这里集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并于8月成功发射;2017年,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近期,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诞生。量子产业集聚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中国与新加坡共建的苏州产业园在滁州的复制版,是“产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包括高科技产业园、现代服务园、文化创意园三个主要园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徐培昌介绍说,近期产业园10家企业已经获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0%。作为区域合作建设的重大项目,未来产业园将真正成为长三角互利合作、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的重大成果。

滁州高教科创城,集高校科研、产业与新型城市于一体,是一座现代化的产城融合科技新城,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种新探索。在科创城研发区,一间间实验室宽敞明亮,一件件科研设备井然排列,科研人员正在专心做着污水净化处理技术的实验。

“科创城注重生态保护,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过高校和科创城合作的形式,推动产学研城一体化,彼此协同创新,使得企业、学校和科创园多方共赢。”科创城经济发展部部长张峰说,这种模式广泛集聚多领域创新因素,助推安徽科创事业继续向前。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李锦斌表示,“安徽将更加突出‘全创改’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大平台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新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04日第08版 朱思雄 石景才 耿佩 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