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为何“战略机遇期”判断不变?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8-12-25 00:00:00  点击:7205  属于:中国新闻

新华_副本.jpg

资料图(图据新华网)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大摩擦”与“大调整”。贸易摩擦及冲突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带来次贷危机以来“大平庸”周期的延展。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清醒的底线思维将2019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定性为“复杂严峻”。而引发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的是,尽管面临巨大的外部环境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作出了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

作出这一论断的根本基础,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从技术落后走向现代化,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包容,从世界舞台的“看舞者”走向“领舞者”,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了它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把握住了新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线索以及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而制度自信的根本底气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党的凝聚力焕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形成了中国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全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先进的文化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能很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强大的“四个自信”,让中国具备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能够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当前,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同生共存的危与机,中国尤需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锻造提升把握机遇的能力,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具体来说,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的核心,是走内外平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严格履行承诺,在市场准入、关税消减、市场主体同等国民待遇等一系列领域进行了深度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也随之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外部市场是中国经济未来开放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要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公平的合作与竞争来塑造高质量的外向型经济,保持适度顺差的外部平衡模式。

内外部平衡之路也是内外部联动发展之路。内部平衡之路要走高质量的平衡之路,形成有效的供给与有效的需求相匹配。因此,走内部平衡之路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理顺政府和企业的边界,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主导作用。技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民生工程供给、美好生态建设等将成为内部平衡发展的重点。

(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