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京东物流-泰国仓内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民营经济怎样壮大?怎样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网日前主办的“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民营企业”研讨会的话题。专家学者有建议,企业家有体验,国际化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有高歌猛进、更有披荆斩棘。
海外“舞台”更宽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总体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
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同样带给了民营企业不小的压力。“聚焦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民营企业,就是希望能够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帮助民营企业应对国际化挑战,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洗礼,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在致辞中表示。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不利环境下,民营企业该如何调整新思路、适应新局面?“困难和机遇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面对同样的外部变量,对有的企业和行业而言是困难,对另外一些来说或许就是机遇。”北京大学熊建国博士在发言时强调,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当中要多理解、多支持、多参与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这样民营企业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民企“出海”有优势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加快推进,成为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的新亮点。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在海外大显身手。
据统计,截至2018年初,中国在境外共注册2万余家企业,其中民企占比高达90%左右。“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中,几乎到处都有民企活跃的身影。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还为打造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基础。
“当前正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大好时机,‘走出去’可以说正逢其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卞永祖认为,在国家层面,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提出,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载体。国家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进入加快建设阶段之后,对“走出去”大力扶持。现在的民营企业与之前相比,已经开始从低端产业更多地向高科技产业发展,实力有了飞速提升。这些客观、主观条件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优势和资本。
民企“形象”需塑造
让民营企业更好“走出去”、融入海外市场,就必须唱响民企海外“好声音”,塑造民企国际品牌形象。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秘书长钟宏武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应当重视与当地媒体的接触,开放媒体参观、采访,让媒体有机会了解和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加强对中国企业家正面形象的报道,通过媒体传播自身积极实干的形象,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北京京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超平指出,好的企业应当遵守当地法律、拥有社会责任感、保护当地环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能够融入当地文化。此外,他认为,加强舆论对中国企业家正面形象的报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自身海外发展的经验,汇源集团副总裁李生延和镭科光电科技公司副总裁彭辉一致认为,民营企业出海还要学习、研究和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以及文化,树立中国企业守法形象。知法守法,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建立信任、赢得尊重、树立形象。中国企业应当加强对所在国的法律和文化的学习,真正融入所在国的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12日第08版 海外网 刁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