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智慧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日期:2018-09-11 00:00:00  点击:7204  属于:中国新闻

timg.jpg

资料图。

两千多年前,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驼铃阵阵,商旅不绝。打通东方通往西方道路的张骞绝不会想到,今天,这条古商道再次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以基础设施共建促进互联互通;以贸易投资畅通推动互惠互利;以战略政策对接实现互信互助。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两千多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中国智慧重新生根发芽。

顺势而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奔涌向前,面对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趋势,时代呼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提出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天地人万物一体的生存智慧。《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讲的即是超越丛林法则的人类文明特性。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民族的包容性一脉相承,又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和世界大同理念密切相联。

求真务实

中华文化一贯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宋代思想家张九成提倡“唯实是举”“务实有用”。不尚空谈、经世致用,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侧重体现为:既鼓励创新精神又强调风险意识;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提倡经验推广;既看到成绩与亮点又承认短板与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已经从大写意转入工笔画的过程中,未来将从量上扩张转向集约式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也认为,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不能只讲目标和愿景,要多讲路径、手段和模式;既要讲成果和收益,也要谈论风险。

不回避合作中的矛盾,不忽视发展中的风险,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解决,这不仅没有削弱“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反而增加了参与伙伴的信任感。五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不断强化,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世界级关键词,“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国际话语体系。

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人的交往之道。几千年来,中正平和、开放包容,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理念的基本概括,也是对“和而不同”的生动诠释。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探索与不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的国家合作的有效机制,不断寻求与他国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对接。比如,俄罗斯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秘鲁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阿根廷提出的基建规划等等,都可以在法律制度衔接、价值理念沟通上不断协调。

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晓泉所说,在世界经历了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之后,弱肉强食已经成为所有欠发达国家的梦魇。“资源掠夺论、人口扩张论、经济附庸论、环境污染论甚嚣尘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崛起的误判。”然而,只须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即使在空前强大的汉唐时代,中国也未曾搞过殖民主义,而是想方设法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生产。

古老的丝路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焕发出崭新活力。中国智慧传承千年的文明,穿越历史的风尘,为苦苦探索新型国际关系与合作模式的国家带来信心。在合作共赢中,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奏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旋律。(王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