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却也江河水暖梅花绽放。在这春光明媚的时刻,欣闻中国大运河研究中心,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已汇编成《行走大运河》一书公开出版,同时《中国大运河文化卷》卷三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也圆满完成。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研究中心为推动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组织中国各省市作家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出版多部运河作品专集,为中国大运河研究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此,特别分享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委员会主任,《中国大运河文化》《行走大运河》主编和执行主编,周伟苠先生撰写的卷首语,让大家了解有这样一群执着于大运河的研究者,作家,他们热情关注,并默默行走在中国大运河两岸。(特约记者袁素红)
《中国大运河文化》卷(三)卷首语
周伟苠
悠悠运河,穿越时空。时光瞬间已流过2022年。
虽然疫情阻碍了我们的许多行走计划,但大运河依然奔腾不息,没有什么能真正阻碍水流的前行,就如没有一只手能遏制时间的远去一样。大运河依然奔腾不息,奔流不止,大运河文化越发精彩纷呈。我们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完成了卷(三)的组稿和编辑,即将和大家见面了。
2022年中国大运河文化最有意义的活动首推由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牵头发起的“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古老的运河城市姑苏的浒墅关,收官仪式选在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的生态科技新城。作为活动组委会的执行主任兼秘书长,我和同仁们意在体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创新。
我们对本卷栏目的次序作了微调,尝试更突出“运河专访”栏目的份量,专访的地域和对象也作了精心的选择。本期接受采访的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书记李桂山谦虚地反复要求不宣介他个人,使专访对个人的叙述被删改得很是单薄,而当名列扬州“运河十二景”的“七河八岛”似剥笋般被铺展开来,令人感受河岛掬水、辨析千年运河回响时,我们也看到新城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李桂山书记及一班人辛勤努力的烙印。
“运河前沿”栏目推出评论家陈华文为史念海先生专著《中国的运河》新版所作的书评,不仅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敬佩,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先辈们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课题报告则选择了研究中心属地所在的一个点,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和认真梳理,分析了运河城市苏州及高新区现有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苏州高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大运河沿线城市都具有借鉴意义。
“运河走笔”栏目一如既往地鲜活和广博。白起渠虽不在大运河申遗的范围内,但通过探寻古老的灌溉工程,重温了先辈留给今人的遗存和启示。站在千年古渠边与历史对话,让我们经受一次独特的体验和洗礼。《在通州,初识大运河》以欣喜的笔调抒发对北运河的感慨之情,纸上的河与真实的河在通州相遇相融。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已汇编成《行走大运河》一书公开出版,本卷选取了陆春祥、施建石等七位作家的作品以飨读者。我们从中聆听陆春祥先生与拱宸桥的对语,跟随施建石先生领略作为大运河起点与原点的扬州城的辉煌与跌宕。
“运河档案”栏目继续保持严谨又不失活泼的风格。文化学者陆衡先生以他为浒墅关大牌坊撰书联语的经历,概括了浒墅关传统文化的“关”和“蚕”两个核心元素。《“东坡笠屐图砚”得自运河岸边常州奔牛》论据扎实,挖掘了运河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运河资讯”栏目被调整到最后,以丰富详实的姿态肩负本卷压轴的重任。从资讯内容来看,大运河日益丰满、动人,我们相信,重现大运河日夜流淌、舟楫千里的日子已为时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