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课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始
本报记者 程功摄 J129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寒假之后,孩子们今天纷纷返回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不少学校的第一课带领孩子从学习传统开始。
茶道扎染感悟文化传承
“古代‘香’字,上面为‘禾’,下面是一口锅,是不是让大家想到了妈妈做的饭啊?”今天上午,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三年级的课堂上,在袅袅升起的香雾中,孩子们跟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香文化研究所的老师们学习起了“香道”文化。除了香道之外,校区在开学之初还引入了茶艺、古筝、绳艺、插花、扎染、太极、古典舞等共11门体验课程。灯小资源带东高房校区也在开学伊始就开设了中国传统礼仪、茶艺、太极、书法等课。
此外,北京市第25中学在开学典礼上启动了“文化・传承2030”工程,并开设了班级舞蹈、茶文化、非遗剪纸、京剧、书法、篆刻等课程,弘扬优秀文化。革新里小学则将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中。此次开学典礼,各年级分别以故事表演、民俗展示、家务PK、传统相声、新学期寄语等形式将假期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进行了成果展示。金台书院小学的学生们今天上午也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了开笔礼。
故事展览分享实践所得
美丽的南极风光、神奇的南极生物、长城站里的汇文一小足迹、穿越德雷克海峡的难忘回忆……在今天下午的开学典礼上,汇文一小的郑智学校长把随同“少年极先锋2017南极科学考察团”前往南极长城站的难忘经历剪辑成视频,编成故事,生动地讲给全校师生听。
北京市第24中学的学生代表通过开学典礼向全校师生讲述了寒假参加东城区“追忆革命先烈 重温红色精神”环京津冀研学活动的收获与感受,通过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参与国防实践体验,参观军营及军事展览等,同学们眼中的爱国情怀有了实际的落地。
定安里小学的同学们按照不同年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寒假作业成果展。假期中,孩子们走进博物馆、观看红色电影、学习滑冰、滑雪……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求真知。
走进胡同体验京味儿
“寒假里我走进了位于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的鲁迅先生的故居!”“我去了梁实秋故居!”“你知道咱们礼士胡同里走出过什么名人吗?告诉你们吧,刘墉!”“走进名人故居,开启胡同文化之门”是灯市口小学资源带礼士校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开学典礼上,同学们迫不及待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寒假里走访名人故居的经历。
“北京有一位胡同里走出来的大作家,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就是你们以后会‘熟识’的老舍爷爷!”开学第一课,率先走上讲台的是来自老舍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老舍先生的故居位于丰富胡同,大家也管它叫作‘丹柿小院’,看它朴实无华的院门……”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校区“走近名人故居”的探访之旅也正式起航。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作品也充满了北京味儿,是离孩子们最近的文学家。因此,校区以他作为故居探访的第一站。“未来,还将走进老舍故居进行实地探访,结合《茶馆》给孩子讲讲关于茶的老礼儿,结合老舍先生的生活年代,讲讲老北京的吃食、游戏”,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接棒”老舍纪念馆工作人员登上讲台的是校区教师,他们接过“话茬儿”,开启《胡同文化之门》综合实践课,从老舍故居的大门起始,一一讲起胡同里的门、小门墩、有趣的门钹、门上的装饰-门神和对联,并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比如,传统对开式的大门,就是美术中“对称”的体现。据了解,本学期,学生将以研究胡同里的“门”为主题,继续学习胡同文化,追寻老北京的风情民俗,了解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本报记者 牛伟坤 孙乐琪
J191 J245
【相关新闻】
“诗词大会”掀起诵读热潮
专家:应以培养兴趣为主 不宜设硬指标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要说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最火的是什么,《中国诗词大会》应该算是一个。记者上午从多所学校了解到,新的学期将加强古诗词对孩子的浸润。不过,专家表示,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人文素养为主,不应该成为对孩子的硬性要求。
多所学校语文教师向记者表示,在假期中收看《中国诗词大会》时感到“很兴奋”,要在新学期加强对孩子古诗词素养的培养。其实,随着本市考试教学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倾斜,不少学校早已开设了古诗词相关的活动。以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为例,早在2015年底,校区就曾引导孩子们接触《中华古诗文读本》中的300首古诗词,并利用每周一早上的时间进行诵读。“诗词大会播的时候,我们的家长老师都很兴奋”,学区校长吕红告诉记者,一定程度上受到诗词大会大受欢迎的影响,本学期开始,将每周一天的诵读时间增加为每周三天,同时在诵读范围上也有所扩大,将课标中的80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融入其中。按照学校在2014年制定的让“学生在三年内完成背诵300篇古诗文”的目标,今年校区将迎来首届“诗词毕业生”。不过吕红表示,在诗词大火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依然应该心怀谨慎,“古诗词的学习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人文素养为主,不应该成为对孩子的硬性指标,我们得承认孩子是有差异性的,有的孩子擅长、热爱这方面内容,有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更为擅长。”
国家二级作家、先后担任多家中小学报刊主编的涂国文在评价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巅峰对决时提到,虽然节目很精彩,但在评判标准上还是不自觉地带有一点应试教育的痕迹,即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譬如有个题目,让选手说出体现了江南、杏花、春雨三个元素的诗句,标准答案为‘杏花春雨江南’。我想问的是,如果我回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评委算我对还是算我错?”因此,对于诗词大会掀起的记诵古诗词的热潮,涂国文提醒,一要真正落实到实处,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落到生活和生命的实处;二要活学活用,否则只会成为死的知识,“诗词走入课堂,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诗词鉴赏审美水平。现在中小学诗词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的鉴赏水平整体不乐观,肢解诗词和标准化答案的现象非常严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舜华在看待诗词进校园的问题上则感受到了两难的境地,“传播传统诗词,需要体制的支持,但一旦进入到体制内,必然会功利化。这还得一步步看,希望体制能够给具体的教育者更多的空间。”李舜华表示,她个人反对诗词进入高考,提倡更多的讲座、更多诗社的活动,偶尔的诗歌创作比赛,但不鼓励类似中华诗词大会的活动在校园普及。“我们还应鼓励诗词的日常化,譬如,飞花令,原本就是酒令,是可以在日常师生往来中进行的。” J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