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侨报宁波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宁波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从全力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索构建“工业大脑”新发展平台,前瞻布局量子技术应用新产业,激发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动力等四个维度,为宁波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链”通内外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宁波一直在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强化产业对接,拓市场促消费,推动区域产业合作,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但是,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尤其在生产环节,仍存在不少“痛点”和“堵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力不强,产业链韧性不足,产业链层级不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度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全面调整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形成“领军企业—重点项目—关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努力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
一、优化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是链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强链补链建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一是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实施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工程,加大定向招商和精准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上下游企业配套。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围绕国内产业链建设需要,着力引进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企业和项目,增强区域协同配套能力。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产业链群发展,排摸全产业链的协作配套资源,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加强产业链的耦合和聚合,形成产业链群网状发展生态。
二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链主”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协同性。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打造产业链企业共同体,增强区域性产业链配套及供应链组织能力。支持“链主”龙头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拓展,增强研发、设计、营销、结算、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的话语权。支持有实力的“链主”龙头企业在整合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竞争,提升“链主”龙头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能级,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三是做强做优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全球单项冠军企业。引导单项冠军企业扩大研发生产优势,从研发生产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商、系统方案解决商转型。支持单项冠军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从制造企业向平台企业升级,推动产业链的共享式发展。从打造单项冠军企业向打造单项冠军产业链、产业集群跃升。支持市内“小而精”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其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优质配套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打造一批国际产业链合作中的“隐形冠军”。
二、全力推进“246+”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企业集合体,集群中的企业不仅在单链式供应链内部相互合作,不同单链的企业也存在着跨链间竞争和协调。因此,要重点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将其培养成参与“双循环”的领头羊。
一是强化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要加快“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前沿产业集群培育,重点聚焦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稀土磁性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4个产业集群,实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进一步壮大集群竞争实力。同时,聚焦制造业优势领域,全力争创一批新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网络化协同机制。创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路径,形成“四个一批”培育机制,即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建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要素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平台,建立一批服务于集群的促进机构。
三、加快构建多层级产业集聚平台
产业平台是经济循环集中集聚的空间形态,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一是制定实施全市工业集聚区规划。明确各功能区块定位为导向,强化推进各类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支持不同区块间加强产业链对接,以链主型企业为引领,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定向集聚,实现大市范围内产业链布局的不断优化完善。二是充分发挥战略性大平台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等重大功能平台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镇海、北仑、大榭三大石化园区的联动发展。深化沪甬、甬舟等合作区的创新发展。强化市内国家级功能区与区县(市)功能区的合作发展。三是推动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软件园、光电小镇、机器人小镇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结合“低散乱污”两小企业整治和小微园区建设提升,鼓励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加快布局一批专业化国际产业园,针对性开展国际国内产业合作,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倾斜为园区充分赋能,提升宁波对于开展产业与技术跨国合作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留住、吸纳一批一流优质产业链各端企业入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
“脑”联各方探索构建“工业大脑”新平台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工业大脑作为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抢抓工业大脑发展先机,探索面向企业、产业、政府的智能科学决策支撑体系,为宁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对工业大脑的认识
目前,“工业大脑”还是一个新的概念,业内对于其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关于工业大脑的探索和实践,各地政府及企业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阿里云开发了“ET工业大脑”,苏州市相城区建立了工业云图大数据平台,北京市经信局开发了产业经济驾驶舱项目等,但目前都还属于起步阶段。结合宁波实际,我们认为宁波的工业大脑应该能够汇集并分析工业发展全要素全流程数据资源,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真实展现工业经济发展及运行全貌,实现为政府、产业、企业提供多级应用,达到工业经济智能运行和决策的目的。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大脑的前提和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起来,是构建工业大脑的技术和数据基础。工业机理、算法、算力是工业大脑的核心要素,工业大脑通过算法分析模型,将企业生产、行业发展、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多层级数据与工业知识、工业机理相融合,构建相应的决策闭环。工业智能决策是工业大脑的目的,工业大脑能不断丰富和迭代自己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最终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益,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实现区域工业经济智能调控。
二、推进宁波工业大脑发展的思考
宁波制造业基础雄厚,近年来,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具有建设工业大脑的市场端和供给端双向优势和良好基础。推进宁波工业大脑发展,需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工业大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层推进分阶段实施。工业大脑建设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理等多个领域交叉融合,涵盖算法模型构建、工业APP和系统解决方案开发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宁波推进工业大脑建设需要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由点到面逐级推进,从企业、到行业、再到城市工业经济运行智能决策,可以依托现有宁波市制造强市大数据平台建设基础,整合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资源,打造宁波工业大脑1.0版,先行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企业画像、产业云图、企业服务等功能,打造“工业经济驾驶舱”,实时展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二是工业大脑建设是一项“一把手”工程,需要各部门合力共建。工业大脑运转和决策的基础是数据,而现有工业相关数据分散在发改、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税务、能源电力等相关部门,难以进行有效归集,需要从政府层面进行推动。同时,为保障数据和系统的安全可控,工业大脑也应当由政府牵头建设。宁波市可充分借鉴苏州相城区在组织领导保障和数据更新及考核机制方面的经验,建立市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并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各相关部门年度考核。
三是工业大脑建设是一项产业治理工程,需要满足企业、产业、政府等多主体应用需求。工业大脑之于企业,能够支持企业大量的智能设备即时连接,通过对企业海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质效提升。工业大脑之于产业,能够促进工业全产业链企业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大规模定制,实现服务化延伸过程中的价值连接和流通,促进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共享。工业大脑之于政府,能够实现工业经济运行的智能决策,为市领导及工业相关主管部门提供面向宏观、中观、微观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和应用服务,有效提高政府的企业服务水平和产业治理能力。
“量”子起航前瞻布局量子应用新产业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量子科技是一项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加快推进宁波量子科技创新应用和产业化,是促进宁波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战略之举。
一、量子科技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领域
量子科技是当前世界上最具颠覆性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新技术竞争的重要领域。从国外看,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资本正在加速进行战略部署,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谷歌、微软、IBM、英特尔等国际巨头企业积极投入量子科技研发,抢占量子科技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十分重视量子科技的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体量和布局较为全面的研究队伍,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合肥、济南等地也在积极推进量子科技的应用和产业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努力推动宁波市量子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
当前,宁波市量子科技的应用和产业化尚处于空白阶段,相关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也较为薄弱。为抢抓第二轮量子科技革命机遇,赢得发展先机,很有必要加快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推动量子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宁波打造成为量子科技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是加快产业培育壮大。把发展量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培育新产业的重中之重,结合宁波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对宁波市量子科技发展宏观层面的统筹布局,谋划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打造国内主要的量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国际知名的量子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布局和完善量子科技,引进一批量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宁波,打造量子科技发展生态圈。鼓励本地舜宇光电、中芯宁波等龙头企业与量子通信相关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加快推广示范应用。积极承接国家、省级量子科技方面的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宁波市量子通信网络试点建设,谋划建设沪杭甬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主动融入长三角量子通信干线网络,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加快应用场景开放,开展量子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重点探索在政务、金融、电力等领域场景应用,全面提升宁波市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水平,把宁波建设成为量子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
三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在宁波市设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宁波基地、量子科技研究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等载体,全面提升宁波市量子科技的创新能力。适时设立量子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支持量子科技领域重大项目部署实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量子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推动量子信息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制备。加大量子科技人才引培力度,研究制定量子科技人才引进专项扶持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全球量子科技顶尖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鼓励市内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知名量子技术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是加强宣传交流合作。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量子科技的宣传和科普力度。加强量子科技领域国际化合作,提升宁波市量子科技领域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科技高峰论坛,展现量子科技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及产业化进展。
“数”动宁波激发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宁波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大数据产业加速集聚、总体规模逐年稳步增长,产业大数据应用亮点纷呈。但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发展仍存在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规模总量较小、龙头企业匮乏、产业生态尚不完善等问题,亟须进一步优化提升。
一、加快壮大大数据核心产业
围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处理、挖掘、分析全过程,聚焦大数据产品的研发、设计、实施、集成、运维等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加快培育数据资源开发服务企业,先行开展面向市场分析、产品调研、用户分析等应用领域的大数据衍生产品服务,促进大数据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大数据获取、海量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分析、信息安全、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关键设备的研发,支持建立和引进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推进大数据配套产品产业化,发展大数据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鼓励发展智能可穿戴、车载电子、移动APP应用等大数据终端产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企业落户宁波市,加快形成集聚效应,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对大数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属于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或为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二、深化产业大数据融合应用
推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催生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产品)、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聚焦汽车制造、绿色石化、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5G+工业互联网的试点建设,打造宁波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的产业生态。鼓励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企业、行业间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互动发展和协同创新。深化大数据在商务、航运、金融、农产品种植、农村电商等领域应用创新,催生一批新服务门类和新业态。
三、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生态
鼓励和支持建立大数据产业联盟、开源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聚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促进产业链协同、关联企业协同和区域间产业协同,形成发展合力。提升拓展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支持重点创业创新载体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大力支持培育和引进大数据平台类企业。加快推进宁波城市大脑建设,加强公共数据汇聚融合,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合作应用,引导企业挖掘利用公共数据,赋能企业和产业发展。加快政务大数据应用,积极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务信息系统“管运分离”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加强大数据标准法规建设,构建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大数据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编制大数据产业引导目录,助推宁波大数据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宁波网/编辑: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