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曾在台儿庄举办诗词大会 夺魁者仕途不顺
来源: 中外通讯社  日期:2017-02-21 23:06:01  点击:72129  属于:视频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让很多人再次重温古人们创作的优美诗词。在古时,创作诗词歌赋不仅是才子佳人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也是很多王公贵族的爱好。典籍上,不乏由皇帝举办诗词大会的记载。康熙第六次南巡,途经鲁南重镇台儿庄时,就举办了一次“诗词大会”,夺魁者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

  康熙南巡举办诗词大会

  历代皇帝到各地“巡幸”是经常发生的事,这是帝王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不过,清朝康熙皇帝即位后,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连续六次南下,次数之多,历史罕见。

  康熙每次南巡都考察黄河水患,沿途体察民情,减免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康熙帝每到一处,也告诫大小官员“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恤”。当然除此之外,康熙还有其他的目的:利用南巡之机,接见汉族耆旧及致仕官员,笼络人心,稳定统治。

  1707年正月,康熙皇帝告谕吏、户、兵、工部将南巡,重申历次南巡诸项禁令。《清史稿・圣祖本纪》载:“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春正月丁卯,诏:‘南巡阅河,往返舟楫,不御室庐。所过勿得供亿。’”年近六十的康熙皇帝自畅春园启行,皇太子胤i、皇长子胤A、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皇十六子胤禄,康熙皇帝的老师、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廷敬以及水利专家、河道总督张鹏翮等一干文武大臣随驾陪侍,加上侍卫、嫔妃,浩浩荡荡,经东安、武清、静海、青县、沧州、东光等地,于农历的二月初一日进入山东境内,首停德州第六屯(今属夏津县)。

  山东官绅氏族及民众十余万人迎驾,为免除通省旧欠钱粮谢恩。康熙一行经聊城、汶上、济宁、峄县韩庄闸进入台儿庄运河段,停泊在台儿庄。康熙皇帝到达台儿庄运河时,已是阳春三月,此时的运河两岸春光明媚,草木萌发,河岸的垂柳随风摇曳,遍地的野花开得姹紫嫣红,春意盎然。这给久居京城的康熙带来了新奇之感,加之当时的台儿庄已成为兖州、徐州两府之间的一个繁华富庶的城市,而且颇具江南水乡的风光,康熙决定驻驾台儿庄。在此期间,康熙做了两件事:

  一是召见告老还乡的官员曹自新。曹自新听说康熙大帝南巡路过台儿庄,便事先相约周边数州的士绅民众不下10万人,在此迎銮吁恩。康熙让曹自新上船觐见,询问农事水情。曹自新向皇帝陈述汇报水患,洋洋数千言,康熙帝听后,龙颜大悦,当场拍板解决问题,命令张鹏翮立即勘察河道,从国库划拨银钱修筑堤坝。

  此事在《清史稿・圣祖本纪》有记载:“二月戊戌,次台庄,百姓来献食物。召耆老前,降询农事生计,良久乃发。”在地方史志《峄县志》也有记载:“远近闻之大欢,既感激圣恩,又诵自新之义,以为不可忘也。乃为立石于房亭河上。至今河流久涸,堤岸无废,而丰碑巍然犹峙立河干云。”

  二是举办诗词大会。康熙皇帝在台儿庄举行诗词大会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附近几十个州县的文人墨客闻讯后纷至沓来,荟萃台儿庄,人数达到700人。他们苦思冥想,挥毫作诗,向皇帝进献诗词达到2000多首。康熙帝从中选取21人的诗词御览。当看到李克敬的诗词《雅颂八章》时,首先被那行云流水、遒劲有力的书法所吸引,再加之骈体文的颂词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康熙顿时来了兴致。李克敬在《雅颂八章》中写道:“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祝吾皇亿秭,自我民听视,惟万年万世,与天无止。”(《皇雅》)李克敬还写道:“皇矣圣帝,亘古一君,治轶顼喾,德迈华勋……欢祝雷动,齐寿苍F,亿万斯年,沐我皇仁。”(《圣颂》)

  《雅颂八章》盛赞了康熙登基以来的丰功伟绩。康熙帝看后,龙颜大悦,连声赞道:“妙哉,妙哉!不仅词佳,书法更妙,甚合朕意。”于是钦定为第一名。《峄县志》载:“岁丁亥,圣祖仁皇帝南巡,进诗台庄水次,时献诗赋者六七百人,进呈二十一卷,钦拔(李克敬)第一。”

  当时,康熙亲自召见了李克敬,李克敬倍感荣幸之至,受宠若惊。从此,李克敬在山东名声大噪,犹如现在的明星一般。李克敬的好友唐建中曾赋诗赞道:“小东纵横才海江,小东狂狷几中行。天子知之留玉堂,两朝报国唯文章。”

  宦海沉浮的诗词大会“冠军”

  在诗词大会中一举夺魁的李克敬是何人?此后的人生轨迹又如何呢?

  李克敬,字子凝,号小东。1659年出生在峄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峄县志》载: “(李克敬)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了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1674年,峄县新任知县周祚增通过拜访乡绅名士,得知李克敬聪慧过人,博古通今,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先是以孔孟经典考他,李克敬皆对答如流。后又以《乡愁》为题,命他作诗一首。李克敬虽然只有15岁,也没离家出过远门,但是父亲常年漂流在外的感受他是知道的,于是他吟诵道:“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止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李克敬因此在峄县有“神童”之称。

  可是在每次的乡试中,李克敬却都是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科举屡试屡败,李克敬极为沮丧,为生活所迫,李克敬先后在峄县和附近州县以教书为生。

  1707年,当听说康熙皇帝在台儿庄举办“诗词大会”的消息时,年已48岁的李克敬意识到这可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连夜收拾行囊,赶赴台儿庄。在诗词大会上,李克敬文思泉涌,采用诗经体写下了洋洋千言的《雅颂八章》,并一举夺魁。

  李克敬成名后,决心走“学而优则仕”之路。1708年,恰逢山东乡试,李克敬赴省城济南应试,力拔省魁。七年后的1715年,56岁的李克敬赴京赶考,会试、殿试连捷,高中二甲第九名,馆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奉命入值南书房,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李克敬才识渊博,在诗歌、书法、文史上的成就斐然,为官清正廉洁,名气如日中天。李克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是却遭到了同僚的嫉恨,于是有人弹劾他“毁谤程朱”,要求严惩。康熙皇帝没有对他降罪,只进行了申饬(告诫和斥责)。李克敬在官场上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他决定急流勇退,上书朝廷,以母亲年迈多病为由,请求卸职还乡。清朝以孝治天下,所以他的请求得到朝廷的批准。

  1717年,李克敬回到家乡峄县,应知县之请续修《峄县志》。李克敬还乡后孝敬父母,善待弟兄。他母亲患有眼疾,有失明的危险,十分痛苦。李克敬四处寻医问药,但都没有良方。他听说用舌尖舔舐利于治疗,就为母亲舔舐,直至母亲康复。李克敬还在经济上接济弟兄,把节省下来的俸禄分给他们。李克敬经常勉励和要求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勤于读书,精于进取。1721年,李克敬再度应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

  晚年的李克敬,因仕途不顺精神备受压抑,再加上妻子和女儿先后病逝,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1727年,李克敬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补白

  龙门香山寺诗词大赛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由此建立武周王朝。

  武则天非常喜欢洛阳南面的龙门,常到清幽雅致龙门香山寺游览。龙门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原为唐代印度僧人日照的墓地,位于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龙门石窟的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的东山窟区一脉相连。

  武则天称帝后,其侄子、当朝宰相武三思奏请核准为佛寺,并进行维修,在其上方建有武则天的行宫望春宫,武则天经常在此坐朝问政。

  一年春天,春光明媚。武则天率领群臣到香山寺游览,她在大臣们簇拥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龙门石窟等景点后,到了香山寺石楼底下,武则天满面春风,神采奕奕,突然来了雅兴,对“秘书”上官婉儿说:“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作词赋诗的好时节,我们何不在此举行一个诗词大赛?”“皇上真是雅致,就按陛下的旨意办。”婉儿应道。武则天任命上官婉儿担任裁判点评,胜出者赐锦袍一件。

  皇帝旨意一下,上官婉儿立即安排照办,命令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侍候,将大臣们召集一起宣布诗歌大赛规则。大臣们闻之,认为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都想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并想争得皇帝的锦袍。于是,大臣们各不相让。一个个提笔在手,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吟诗作赋。

  左史东方虬率先“交卷”,写下小诗《春雪》一首。婉儿展开宣纸让皇帝御览,只见宣纸上龙飞凤舞,上书:“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看后,非常高兴,认为东方虬文思敏捷,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

  这时,大臣们也都相继成诗交卷。上官婉儿一一阅读点评。当看到宋之问的《龙门应制》时,上官婉儿眼睛一亮,称赞不已。

  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山西汾阳人,唐高宗时的进士,初唐时期的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这首应制诗,共42句,286字,记述了武则天访问龙门佛教寺院建筑群的事件,文辞华丽优美,特别是诗中最后几句:“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他把武则天游山玩水写成是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并对武则天大唱赞歌,文采飞扬。

  上官婉儿看后,呈献给武则天看。武则天看过大喜,赞不绝口,认为“文理兼美”,并大声朗读给群臣听,大家听后“左右莫不称善”。武则天命令上官婉儿,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收回,赏赐给宋之问。此时,东方虬刚拜谢过皇帝赏赐,尚未坐稳,锦袍就被夺回。宋之问闻言,立即跪拜:“谢陛下赏赐,吾皇万岁万万岁!”遂接过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为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