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打好教育脱贫收官战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来源: 中外通讯社  日期:2020-09-27 15:24:37  点击:62763  属于:视频
   
    中外通讯社讯(龙敏)“18年前我刚回到家乡金阳县当老师时,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英语、化学、计算机……学校缺什么老师,我就教什么,而现在学生不出县城就能共享成都优质教学资源。”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中学校长龙堵火看来,脱贫攻坚为当地教育带来的改变,不止在教学楼更高了、学生老师更多了,还为更多学生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学生在新校园玩耍。
 
      四川不仅是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当决战决胜之年遭遇疫情危机,面对最后的“硬骨头”,四川正全力打好教育脱贫收官战,补齐短板,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龙堵火介绍,脱贫攻坚对凉山带来的改变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所以这也成为了该校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龙堵火说:“过去  当地民众对教育的要求是‘有书读’,而现在都想‘读好书’,今年学校有40多位学生考上本科,是建校以来最多的一年。”
    虽然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取得飞跃发展,但因为民族地区不少村寨分布在高山深谷之中,学生在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的环境中长大,“通用语言关”成为他们入学后的最大难题。
    为了让更多学生学前学会普通话,2015年四川在凉山州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夯实民族地区儿童语言文字基础。截至目前,四川在民族地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52县开办幼教点4888个,实现民族地区行政村全覆盖。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龙门乡塔哈村幼教点的孩子。
 
    针对民族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办学条件落后、学生坐不下住不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困难等实际问题,2017年至2019年,各级政府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专项共安排75.8亿元人民币,在四川民族地区新建校舍共305万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6929套。
 
 
    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格聂小学校长格绒仁青回忆,听说格聂神山下的小学没有专职教师,2014年他提出申请来到刚成立一年多的格聂小学。那时5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板房,驻村干部兼职当教师。而现在学校不仅修建了新校舍、水泥足球场,还成立了一支少年足球队。
    为了发挥教育脱贫中的高校力量,智志双扶,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教育厅共组织该省高校定点帮扶88个贫困县236个贫困村,派出帮扶干部407人,实施帮扶项目827个,助推三州及边远山区高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缓解凉山州义务教育教师紧缺现状。
    2020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少数民族双语科普宣传服务队奔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开展以“送科学养殖技术进牧区,疫病防控助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双语科普宣传活动,并向牧民发放了《高寒地区饲用燕麦与箭苦豌豆混播技术》《农牧养殖与疾病防控知识疾病防控技术应用》等藏汉双语科普图册。
    “科普宣传活动不仅有专题讲座也有座谈会,专家老师和牧民面对面交流,很好地解决了牧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有效地普及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和观念。” 麦洼乡农技员贾欢东周回忆,活动结束后双语科普宣传服务队还与牧民们建立了微信群,后续牧民有相关疑问都可以在微信群咨询,十分方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迎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高校扶贫提高了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则进一步缩短了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近年来四川持续开展联网攻坚活动,让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课程得以全面覆盖。截至2020年5月31日,四川未联网中小学(含教学点)从2018年底的5341所减少到31所,互联网接入率99.8%,其中98.79%的联网学校出口带宽已达到100M以上。
    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路径。四川自2009年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以来,内地有100余所优质中职学校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彝区培养学生8万余人,其中来自偏远、贫困的农牧民家庭子女占90%以上。
    根据规划,四川将实施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的资金支持,大力改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支持每个州重点办好一所高职院校、一批中职学校。同时,四川还将结合该省文旅融合大发展的发展机遇,依托现有职业院校大力培养文化旅游、非遗物质文化传承类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输送一大批创业意识、服务意识强的文创旅游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