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英剑
现在,一场席卷全国的英国高校教师大罢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年伊始的2018年1月,英国两大组织的谈判破裂。2月22日,包括英国最著名、最古老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在内的英国60多所高校的40,000余名大学教师走上街头,举行了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罢工。
这不是一次举行一天或者几天的大罢工。罢工方宣布,从2月22日这天开始,大罢工将陆陆续续坚持到3月16日,总时长达23天。大罢工采取的策略是,罢工开始后的第一周罢工3天,第二周罢工4天,第三周罢工5天。由此共占据了14个工作日。
这,不仅影响了老牌的大英帝国,也成为了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包括德国、阿根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国际上的一些教育组织与工会,都向英国高校教师表达了强烈支持的愿望。
在我写作的今天,这次大罢工还在进行之中。到下一周,还将进入本次大罢工的最高潮,时间从3月12日到16日,他们将进行长达一周的大罢工。
在这次高校教师大罢工的背后,其实是英国两大组织之间的争斗。一方是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K,以下简称UUK),代表着英国大学的管理者,旗下有350所英国高校;另一方则是英国高校联合会(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以下简称UCU),代表着广大教师的利益,也是这次大罢工的发起者。UCU是带有工会性质的庞大组织,麾下有超过11万的英国高校大学教师、职工、学者和研究生。她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组织。
人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双方实际上早已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谈判。可惜最终谈判破裂,导致了此次大罢工。
其实,这次大罢工的理由说来很简单,事关大学教师的切身利益,是被称为USS(the 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的养老金计划的变动问题。
按照英国媒体的报道,UUK认为,由于养老金计划已经深陷严重的财政赤字,因此他们提出要将该计划从目前的固定收益模式(a defined benefit scheme)改为浮动分配模式(a defined contribution scheme)。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固定收益意味着高校要确保(guarantee)教师在退休时可以拿到一笔收入;而后者则是把每月固定发放给教师的部分退休金投入股市,其所获利润可以用到未来的养老金分配上。换句话说,前者意味着风险由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而后者则意味着风险由教师一方承担。
在UUK看来,这一养老金计划需要有所改变。而代表广大教师利益的UCU则明确表示,企图改变USS的目的,就是要剥夺教师们已有的养老金。因为改变后的做法不仅风险巨大,而且也有可能导致养老金的数额缩水。据计算,如果进入股市,每位教师每年的退休金有可能损失高达1万英镑,到教师退休时,损失额度有可能超过20万英镑。这自然让所有大学教师感到无法接受。
在这里,有必要对这次大罢工的“大学教师”做一番说明。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次英国教师大罢工中的“教师”用的是“lecturer”,即“讲师”。英国高等教育大学教师的系列若细分,从低到高分为:Teaching Fellow、Research Fellow、Lecturer A、Lecturer B、Senior Lecturer or Reader,Full Professor。这6类中,前两类相当于中美两国的助教,第三四类是讲师,与中国相同;这两大类中的两个分类,主要是工资收入的不同;第五、六类分别相当于中美体系中的副教授和教授。而在这个系列中,作为“讲师”是最大众的群体,虽然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中美两国有所不同,既没有美国的“终身制”(tenure),也没有中国式的“终身制”,但能够晋升到“讲师”系列,也就有了永久的工作了,一般都要与高校签署长期的劳动合同,可以说后顾无忧了。
由此可见,这个养老金计划无疑牵动的是英国高校中最大的群体,也就是说,它涉及到了英国60余所高校的绝大部分教师。当然,参加大罢工的还有高校其他人员包括职工、研究生等等。其广泛性不言而喻。
由于双方都不肯妥协,于是,UCU就投票表决要进行大罢工,而全英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也投票赞成这一决定。
三大原因
从表面上看,此次大罢工的缘起是教师的养老金计划,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英国脱欧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之一。
首先,大学高管的高收入,高得令世人震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英国媒体一直连篇累牍地在报道包括校长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那高得惊人的年薪。从报道出来的案例来看,人们惊讶地发现,校长们的年薪高得令人惊讶,而且学校还要为他们的一些日常支出买单。比如,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的校长布里克维尔(Dame Glynis Breakwell)在被爆出其年收入高达46万8千英镑(将近400万人民币)后,已经同意辞去校长职务。而令人更加想不到的是,负责USS计划的首席执行官加尔文(Bill Galvin)今年的收入增加了17%,使得他的薪水从48万4千英镑,涨到了56万6千英镑。据报道,还有两位高管收入居然超过了1百万英镑。
其次,教师的年收入一直在缩减,低得令教师愤怒。参与到大罢工的教师们,除了抗议养老金的变动之外,还对自2009年以来他们的工资收入日渐萎缩表达不满之情。据报道,从2009年到现在,英国教师的工资收入降低了15%。不仅教师行业的工资在萎缩,社会中各个行业的收入仿佛都在下滑。在全英卫生系统中,工人们的收入在过去的7年中平均下降了2000英镑,而救护车司机的收入则降低了5,286英镑。
再次,大学生毕业不是失业就是债台高累,其大学的价值令人质疑。在英国,不少大学生毕业时,都背负了高达5万英镑的沉重的债务。因此,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不断在媒体上讨论,当今高等教育的大学文凭,价值究竟何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学费在不断飙升,高管的工资一涨再涨,而教师的工资却在不断下降。现在,养老金计划也要发生改变,并有可能导致巨额的损失。看到这样的现实,英国教师在这次大罢工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齐心协力。据报道,超过88%的大学教师投票支持罢工行动,92%的教职工要求罢工,还有一所大学100%投票支持这次罢工行动。
此次大罢工,也让人们看到了英国这个先进的高等教育强国的不足之处。自1990年代以来,英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好的方面来说,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人人可以上大学。但从导致此次教师大罢工的角度来说,这种巨变也让人们看到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弊端。
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商品化时代。原本英国大学生上学是无需交学费的。如果家庭困难,还可以从地方和中央政府拿到资助,以补生活之需。到了20世纪末,当时的布莱尔政府改变了这一格局。从1998年开始,政府允许高校收取1000英镑的学费。到2004年,升至3000英镑。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了三倍,到了9000英镑。从1992年到2016年,英国高校的学生数翻倍,由过去不到1百万增至1百87万。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高校几乎全面想商业化方向转向。高等教育的商品化现象严重。
第二,教师队伍非职业化现象严重。学生增长后,自然引发教师人数的增长,而由于高等教育商品化的倾向,在师资队伍不能需求的时候,自然采取的就是工厂作业的方式,雇佣那些兼职教师参与进来,既能解决课程缺乏教师的问题,还不用增加高校的内部编制与负担。因此,教师的主要增长点集中在那些非全职的、不签署永久劳动合同的、被称为“非典型类”(atypical)的教师身上。
据报道,在近20年间,“非典型类”教师人数增加到了75000人。而据1999年的一个统计,英国当时只有15%的兼职教师,尚无“非典型类”教师。而到2016年,兼职教师人数猛增,达到了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而“非典型类”教师更是高于四分之一。现在,英国很多高校大部分的大一新生和大二研讨班课程,都不是由全职教师来教的,而是由研究生来上的,就是一个明证。而这些人,更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安全感。
第三,高校制度与社会脱节加剧了社会矛盾。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地方,并且期望所培养的人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但现在,年轻的一代发现自己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到未来却发现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工作不稳定或者工作条件与薪酬都难以令人满意。此次大罢工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支持,并不是偶然的。
罢工的未来
在西方,各行各业因为各自利益而举行罢工、抗议、示威乃常态。这一点在高等教育界也不例外。上一次英国教师的罢工抗议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当时教师们罢课一天。再往前,2006年,教师们罢考,拒绝给学生打分,要求增加工资。但这一次的抗议无论从规模还是后果来看,都要比前几次严重得多。
面临如此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罢课事件,高校内外、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对高校学生以及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据UCU组织声称,如果他们的诉求不能得到实现,大罢工还有可能延续,甚至不惜拒绝进行学生的期末考试与毕业事宜。
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吉马(Sam Gyimah)呼吁双方回到谈判桌前。他认为,这样的大罢工对学生影响太大。他也同谈判双方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希望双方都能够从考虑学生的角度,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或译图普,Stephen Toope)也发表声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求双方回到谈判桌前。也说目前的状况不能再进行下去。
UCU组织的秘书长亨特(Sally Hunt)对这些声明表示欢迎。她说,我们也坚持认为,像这样的事情,不能够再继续下去,希望双方能够回到谈判桌前,解决目前双方的纠纷。
不像其他行业的罢工,高校教师大罢工,不说最直接的受害者,那也是深受其影响的人将是人数众多的学生。这是一个广大的群体。据英国媒体报道,有超过1百万的学生受到了这次大罢工的深刻影响。
总体来看,学生组织表示支持。媒体报道称,英国全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简称为NUS)发表声明,支持教师的大罢工。学生组织支持教师大罢工的理由,是担心教师福利受损,自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优秀教师的聘用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等相关问题。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也都支持教师。大约61%的学生支持教师罢课,高达50%的学生谴责高校管理者,认为是这些大学校长们与教师的分歧导致了教师行业的大罢工。
但学生中忧心忡忡者,包括一些担忧孩子的学生家长,也不在少数。有不少学生表达了他们对这次大罢工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担忧。现在正值春季学期,也是高校即将到来的毕业季。除了学生担心日常上课和考试受影响外,更多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更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毕业大事。
我以为,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无论如何,学生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损失和伤害。如果这次大学教师一方以获得胜利而告终,那么,他们应该深切感谢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对于高校一方来说,无论输赢,他们都应该感谢学生,因为很多学生不过是要求罢课期间的补偿,而没有运用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以高校未能达到自己购买的全部教育价值为名,去要求他们退还全部的学费。
而更为人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在于,在高校管理者与高校教师双方的斗争中,人们应该去听听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学生的声音。这样一次大罢工,不是UUK与UCU两方之间的斗争。双方都应充分意识到他们对学生的职责所在。忘记这一点,斗争的双方都有可能在未来被学生所抛弃。
大罢工的警示
从现在看,由于双方的分歧太大,大罢工还会如期进行,也会继续进行。那么,这场争斗到底该以何种方式结束?人们又该如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在我看来,根子在高等教育的过度商业化,着力点在如何看待、如何对待学生与教师。
我以为,高教界应旗帜鲜明地反对高等教育过度商业化与完全的市场行为。虽然在商业化的时代与社会中,大学的商品化倾向甚至是转向不可避免,但管理者与学者、教师、学生都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商业化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模式完全进入并占领高等院校。可以说,一旦高校商业化,就会从某种程度改变高等教育的性质,而过度商业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甚多。这突出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现在,人们很容易将学生看做是消费者,也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当做是消费者。试想,一旦学生成为消费者,教师就不过是知识贩子,高校也就成为了一个集贸市场。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了这次英国教师大罢工中。很多学生要求补偿,也有不少高校表示要赔付学生的损失,退回一定的费用。但这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是不是学生收到了这些补偿,自己的损失就能得到弥补?是不是退回一些学费,高校就不用再反思发生大罢工的原因,也就不用再为此对青年学子与社会感到抱歉?如果说,一件衣物讲究的是整体,那么,教育就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知道,即便是在商业化社会中,人们购买一件衣物,一旦发现某地方有所破损,人们肯定会选择退货,而不是接受一定的补偿;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补偿与获得补偿,怎么能够解决其中所蕴藏的实际问题呢?
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自视为或者被认为是知识贩子,也不能把自己当做是某一行业的员工而已。在我看来,现在是学生为中心的时代。如果说人们已经把学生当做了消费者,或者学生也把自己当成了消费者,那么,教师的社会地位下降,经济待遇不高,与学生的关系成为了一种买卖关系,则几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看,要真切关心教师利益,重视教师发展。现在在世界上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方面,学生人数暴增,学费都在飞涨,另一方面,各个高校都在建设各种豪华的体育馆、教学大楼、新型的教学设备,但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切身利益,其工资与待遇却在下降。这样的矛盾,迟早有一天要爆发。
英国高校教师大罢工事件再一次向我们发出了警示:
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其职责不是车间某个环节普通工人的一道作业。即便是在商业化严重的社会里,人们也不能忘记,教师的天职是培养人,高校校园所以圣洁,就在于她是一座为未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平台。
【作者:郭英剑 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