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古称瓠、匏、扈鲁等,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表面光滑,嫩时可以吃,成熟后可以做器皿,也可赏玩。”[1]在古代,葫芦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要食物,还是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器具。人们比较熟知的“一箪食,一瓢饮”[2],是孔子形容颜回简朴的生活时说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那时的人们就已经以葫芦作为生活容器了。 除了做容器,葫芦还曾用作浮具,如葫芦船,用来过江越海,称为“腰舟”。《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释文曰:“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 到了现代,葫芦的很多实用功能消失了,主要被用来制作艺术品,由喜爱的人观赏把玩,常见的有葫芦烙画、葫芦玩具、葫芦器等。
中国种植葫芦的历史源远流长,葫芦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许多民族都有人类起源于葫芦的神话,我国古代就有葫芦象征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作为法器,赋予了副丰富的文化内涵。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肩头的那只葫芦就是法器,那里面有饮不尽的玉液琼浆,有令人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甚至还拥有可以烧干大海的巨大威力。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宝葫芦”是佛教建筑的传统,把数栋建筑布局成为葫芦的形状,以示宅第安宁、事事如意。如佛教名山五台山现代佛光寺重建,其布局就呈宝葫芦型。关于葫芦的文化内蕴,山东大学副教授赵申先生概括为八大吉祥意义,包括吉礼吉事中的吉器、葫芦谐音“福禄”、送瓜求子民俗活动、合卺专用吉语、中华民族几吉祥图腾等。
正因为葫芦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也和梅兰竹菊一样,成为了花鸟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就善于画葫芦,他的葫芦画笔调奇特,自创风格。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现存于世的葫芦画很多,并曾为葫芦画配诗:“山翁心事卻非顽,岁岁垂藤尺幅间。因喜葫芦能解笑,笑人新样出根难。”
我与葫芦有着特殊的缘分,自幼喜爱葫芦,亦喜欢画葫芦,记得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即以葫芦为题材。考入大学后,我非常喜欢花鸟画,花鸟画中尤其钟爱葫芦题材。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葫芦在古代曾被称为“扈鲁”[3],而本人姓扈,又是鲁(山东)人,与葫芦的这种特殊缘分,使我更加专注于葫芦题材花鸟画,并以“扈鲁”为笔名来激励自己。二是沂蒙山中段费县天蒙景区有个“葫芦崖”,因山峰遭受亿万年风蚀,似石橛直插云霄,裸岩高达100多米,远看酷似一个大葫芦,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葫芦就来源于此。我的家乡就在“葫芦崖”脚下,那里家家户户种葫芦,所以从小就对葫芦特别熟悉,逐渐有了对葫芦的那种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和爱意。三是个人的性情使然,我对葫芦的厚重、平实的品性情有独钟,以葫芦的品格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四是葫芦画在国画技法表现形式上具有丰富性。从构图上说,画葫芦时,叶、蔓、花、果能以点、线、面结合,更适合表现花鸟画的笔情墨趣。另外,葫芦的品种多样,色彩也很丰富。从形状来看,有大葫芦、小葫芦、长柄葫芦和亚葫芦等诸多品种;从颜色来看,初长时为墨绿,成熟后变为金黄。一幅画中,葫芦可千变万化,神态各异,气象万千。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葫芦便成了我的最爱。
我志于画好写意葫芦花鸟画,并由此痴迷于葫芦收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有形态,见之恋之,恋之藏之,藏之画之。居所内客厅、卧室、书房、阳台上皆悬挂、摆放葫芦,或悬挂着名家所画的葫芦绘画作品,让葫芦天天与自己为伴。亲朋好友以及夫人、孩子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类型、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葫芦和有关葫芦的资料、作品,来满足我的葫芦之爱。正因为几十年来葫芦的收藏,从而掌握了自然界中不同的葫芦品种,在创作中做到了心中有数,经过一定的艺术夸张而彰显出形态上的不同。我所创作的写意葫芦画涵盖了特大、丈二、八尺、六尺、四尺、三尺、斗方、扇面小品等,长柄葫芦画有2-3米之长,可谓大气恢宏,扇面小品上的小葫芦则小巧玲珑,仅有指甲盖大小。
在节假日以及工作闲暇之余,我要么在画室里创作写意葫芦绘画作品,要么便去田野和农家写生,去观察葫芦的形态,了解它清晨和黄昏的变化,春夏秋冬的不同,使自己眼中的葫芦、心中的葫芦和笔下的葫芦,时刻透着一股鲜活劲儿,保持着葫芦那种天然的精气神。因此,在创作中更有激情,更有感觉,创作写意葫芦画的过程,也是在诉说着葫芦故事的过程,只有把创作深深的扎根在肥沃的葫芦文化中,其葫芦绘画创作才显厚重而不漂浮、坚定而不盲从,才会充溢炽热而深沉的人文情怀,由内而外生发出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小葫芦,有大学问。工作之余,三五同道时而聚在一起探讨葫芦艺术,研究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葫芦绘画作品,自名为“葫芦画社”。并经常邀请或拜访全国著名的民俗专家、画家、美学家、葫芦种植专家,甚至建筑专家、老中医以及佛教、道教人士,一起搞起葫芦沙龙,探讨葫芦和美学、民俗、医药、宗教、美食、音乐、建筑、心理等关系。这些研究活动使我受益颇多,对葫芦了解得多了,理解得深了,笔下的葫芦也就更生动、更有意味了。
近年来,在《艺术百家》、《文艺研究》、《民俗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葫芦文化的文章和葫芦画作百余篇(幅),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葫芦图像艺术研究”和山东省社科艺术学科重点课题“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编纂完成九卷本大型《葫芦文化丛书》,填补了海内外全面系统研究葫芦文化之空白。通过“葫芦画社”正在筹划定期召开葫芦题材花鸟画的学术研讨会,以推动葫芦画研究走向深入,目前“葫芦画社”作为葫芦题材花鸟画创作的一个品牌,已在海外的美国、加拿大和国内云南澜沧、辽宁葫芦岛、山东聊城、临沂、枣庄、曲阜等地挂牌,成为凝聚海内外葫芦文化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全球巡展,沿着“一带一路”讲述中国葫芦文化故事,展示中国水墨葫芦风采,所展写意葫芦绘画作品均留在展地国家,努力把中国葫芦文化艺术的种子撒遍世界。
谈葫芦画不可不谈技法。花鸟画中的葫芦,适合用大写意笔法画出,它叶肥果大,藤蔓缠绕,非常可爱。首先画叶子,叶为掌状,开裂较小,叶形较圆。要用大斗笔,含足量水份,笔肚蘸淡墨,笔尖蘸浓墨,以侧锋、卧锋写出,要注意浓淡、干湿、虚实变化,趁半干未干时用重墨勾叶筋,用笔要流畅。远叶或嫩叶亦可不勾筋。画叶一般分为两步,一是用浓墨画深叶,画叶时注意黑白分布,墨不可死黑,要有干湿变化。二是用淡墨画叶,与深叶形成浓淡变化,淡墨不等于是湿墨,用淡墨也要有干湿变化;接着再用斗笔取藤黄调和赭石(或朱磦)稍加淡墨,分几笔,自上而下,依其不同形状抹写葫芦,也可用墨直接画墨葫芦,画未成熟时的葫芦,可用藤黄加石绿写之,要注意浓淡深浅和笔触的变化,在受光处留点空白,以显立体感,果实底部用重墨点脐。为使葫芦突出,也可在未干时勾轮廓线,还可先勾轮廓线再填色,这是一种比较写意的画法,葫芦可稍许变形。画多个葫芦时要注意前后、大小、颜色、聚散等细微变化;然后用篆籀笔法,以干笔为主添写出藤蔓,藤蔓是联络整个画面,造成线面交织的重要环节,画藤时既要掌握运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柔韧挺拔、顺逆兼施,又要注意回环萦绕、穿插转折、疏密变化、自然流畅,要有枯湿浓淡的节奏和粗放自然的动态;根据画面需要,随之可补上后面的叶子,添加一些小蔓、点苔、鸟虫、藤架等;最后跋上内涵丰富的题款,盖上印章,一幅葫芦画就完成了。
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是气质高雅脱俗的象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咏赏,成为花鸟画的重要题材。葫芦题材花鸟画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意义,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四君子题材的绘画所不具备的。葫芦画雅俗共赏,室内挂上一幅葫芦题材的花鸟画,既可以欣赏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又有着吉祥的象征,更为普通百姓普遍喜爱。
葫芦是我的天然老师,我跟葫芦学做人,跟葫芦学作画,将葫芦果实的美丽、叶子的厚重和枝蔓的奔放融汇于心、表现于画。希望创作的写意葫芦画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让大家更加喜欢葫芦,对葫芦的美学价值和民俗意义有更新的体验和认识。
作者:扈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葫芦文化研究著名学者,《葫芦文化丛书》总主编;写意葫芦著名画家,葫芦画社社长。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五版),2005年,576页。
[2]见《论语》。
[3]谭宏姣、张立成:《“葫芦”命名及文化释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